首页 / 媒体聚焦 / 金融时报

金融“活水”浇灌广袤田野——金融支持川渝地区乡村振兴纪实
2021年11月02日 15:29 来源:金融时报 编辑:曹惠君
分享到:

  脱贫攻坚取得胜利后,要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这是“三农”工作重心的历史性转移。2021年,我国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吹响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冲锋号角。

  川渝地区是西部大开发的重要战略支点,四川省是全国13个粮食主产省之一,也是西部唯一一个粮食主产省;重庆是国家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的重要窗口,“三农”问题在川渝发展战略中居于重要地位。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将极大促进西部地区高质量发展,推动川渝地区打造为全国重要增长极。

  乡村振兴战略的全面实施,离不开金融的支持。金融如何以更有力的举措、更有效的行动推动川渝地区乡村振兴战略顺利实施?日前,《金融时报》记者深入川渝多地调研,了解金融支持乡村振兴的现状和面临的问题。

  探索“三产融合”新路

  推动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是党中央对新时代“三农”工作作出的重要决策部署,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重要举措。

  农村产业融合如何破题?川渝地区的实践证明,提高农产品附加值,选准特色农业产业,延长产业链,促进现代农业产业园、科技园、农民创业园加快发展,是农村“三产融合”的关键所在。

  “有女莫嫁天坪村,爬坡上坎累死人;男儿不恋天坪山,背井离乡图发展”,当地流传的这首民谣道尽了重庆市巴南区二圣镇从前的贫困与荒凉。如今,这里已漫山花海,犹如人间仙境,一年四季姹紫嫣红,参观游览的人们络绎不绝。

  “二圣镇集体村位于国家级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也是重庆市首批乡村振兴示范村。国家出台的乡村振兴政策,在我们村先行先试。经过这些年的发展,2020年,集体村人均收入达到3.2万元,而巴南区农村人均收入为2.1万元,集体村变成名副其实的富裕村。”集体村党委书记郑孝前告诉记者。

  激活乡村振兴内生动力,立足产业融合,集体村制定了“农业稳村、旅游兴村、生态强村”的发展思路。为实施“农业稳村”计划,集体村开始适度发展特色产业规模化经营,目前已形成高山梨、花卉苗木、茶叶三大主导产业。通过“公司+产业基地+专业合作社”的模式,以往单干的村民摇身一变成为合作社社员,股金分红成了农民重要的收入来源之一,农业产业提档升级给农民带来实实在在的收益。

  休闲旅游是农村产业融合的重点产业。目前,天坪山的核心景区“云林天乡”已经初步打造成形,景区内自然植被良好,空气清新,一年四季鲜花怒放,是难得的天然氧吧。“去年在受疫情影响的情况下,景区实现收入将近700万元。今年的收入明显回升,从正月到3月底,营业收入已经突破700万元。也就是说,今年一个半月赚了去年一年的钱。”云林天乡景区负责人梁荣告诉记者。

  云林天乡景区带动村民致富效应明显。“当地农家乐很多是我们公司鼓励做起来的。周边老百姓一年大概可以获得收入几十万元,都是通过景区发展从而增收的。一个企业做成熟了,看到周边老百姓也增收了,心里才踏实。”梁荣告诉记者。

  金融是推进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重要动力。记者在川渝两地采访时了解到,当地银行业注重信贷资金与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政策的有效对接,引导信贷资金不断向产业融合领域投放,推动农业生产、加工、销售、休闲旅游等一体化融合发展。截至4月中旬,四川涉农贷款投放已超1.9万亿元,连续24个季度实现正增长;农业保险提供风险保障2169.9亿元,受益农户超257.6万户次。

  “去年,受疫情影响,云林天乡收入大幅减少,资金周转出现一定困难。梁荣自己承包的土地又不能抵押,没办法融资。农行想方设法,为云林天乡量身打造了一套融资方案。先用传统信贷方式为其提供了280万元贷款,解决一部分资金需求。再办理土地承包经营权证书,农行用‘三权抵押贷款’方式满足后续资金需求。”农行巴南支行工作人员胡晓娟向记者介绍。2021年,梁荣从农行重庆巴南支行拿到贷款后,企业顺畅运营得以保障。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让梁荣对未来充满信心,他准备继续加大对景区的投资,夯实基础设施建设,并兴建一家高级酒店。继续投入的最大瓶颈是资金。“土地经营权贷款应该细化,比如说一个人租了几百亩地,如果地是荒地,那银行做贷款评估,风险就应该高;但是我的地里种的花卉苗木价值两三亿元,贷款评估却不能算价值,这就非常遗憾。”梁荣希望未来能从银行获得更大力度的融资支持。

  郑孝前告诉记者:“用地难、融资难、用人难,乡村振兴未来需要在这些方面寻求突破。农村土地用途、性质都受限,农村企业扩大再生产缺乏建设土地;农地也不能很容易抵押贷款,地面上的附着物不被认可,不能被评估;农村的人工现在也很‘俏’,我们村有2800人,但是像云林天乡这样的企业用工,也需要到周边的村子或者省市去招工。”

  “情况正在好转。乡村振兴,大市场在农村,现在各大银行都下来了。” 郑孝前说。

  打好种业翻身仗

  种业是农业发展的“芯片”,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和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肩负着重要使命。推进农业转型升级,川渝地区银行业充分发挥金融对农业科研的促进作用,根据种企研发、育种、生产、销售的特点,创新相适应的贷款模式,积极扶持种业龙头企业做大做强。

  在四川省甘孜州盛世绿野农业发展有限公司,记者看到,密闭的育苗网室内,十几厘米的种苗整整齐齐排列成绿油油的长条状,郁郁葱葱,长势喜人。“这些秧苗先要在实验室培育,从试管苗拿到育苗网室扦插,长到这么高大概需要一个月时间,大概会在9月份结出原原种。从原原种到老百姓餐桌上的马铃薯,中间有四个环节,即原原种、原种、老百姓生产要用的种子,再到产出马铃薯。”盛世绿野公司执行经理高雪梅向记者介绍。

  盛世绿野的主要业务是进行脱毒马铃薯原原种、原种、生产种三级繁育体系的建设和生产。“马铃薯的产量和质量与种属密切相关。病毒一旦侵入,会引起马铃薯严重退化。脱毒马铃薯是指经过一系列技术处理,获得无病毒或极少病毒侵染的种薯。因此,对育种技术要求很高。”高雪梅说。

  青稞、马铃薯是甘孜州的主要粮食作物。但是长期以来,全州缺乏正规种业公司,高原农牧业生产所需种子、种苗生产能力低,种子供给保障能力弱。针对甘孜高原生态农业发展实际,农行瞄准高原种业骨干,向盛世绿野等多家本土龙头种业公司提供融资支持,支持本地种业创新发展。截至目前,农行甘孜分行通过“乡村振兴贷”“农村个人生产经营贷”等融资模式,已向盛世绿野公司发放300万元贷款,帮助企业育苗网室顺利建成。

  从种企育种到农民购买种子,金融机构的融资支持渗透整个生产链条。“老百姓购买种子如果手头资金依然不足,可以申请农行的‘惠农e贷’。老百姓种的马铃薯如果卖不完,盛世绿野公司负责托底收购。这样,就形成了购买种子质量有保证、融资方便、产品回收有渠道的良好局面。” 农行泸定县支行工作人员告诉记者。

  记者了解到,目前在一些发达国家,种业已进入“生物技术+人工智能+大数据信息技术”的育种“4.0时代”。我国仍处在以杂交选育和分子技术辅助选育为主的“2.0时代”至“3.0时代”之间,关键技术与战略性产品研发水平相对较低。进入新发展阶段,持续推进种业高质量发展,需要金融发挥在资源配置中的引导作用,推进种业绿色革命、科技革命,推动种企增强自主创新力和国际竞争力。

  “种业新品种的研发周期较长,需投入大量经费,建议金融机构能提供相应的长期贷款;对于需要建立繁种基地的种子企业,希望银行能创新贷款产品,在企业交纳土地承包费方面可以提供贷款支持。”相关种企负责人告诉记者。

  做实产业振兴

  乡村振兴,关键是产业要振兴。产业振兴不仅是实现乡村振兴与脱贫攻坚的重要标志,也是实现二者有机链接的必然手段。记者在川渝地区调研时发现,当地银行业围绕“三农”特色产业,因地制宜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助力当地发展适宜的新产业新业态,全力探索符合乡村振兴实际需求的金融支持方式。

  在农家乐老板肖玉梅的院子里,记者看到几堆捆扎整齐的木头高高垒起。“现在城里人烧饭用的都是天然气,不少来农家乐的客人点着要吃‘柴火饭’,说这样才能吃出饭菜的香味。”肖玉梅又抬手指着后院的大片菜地说,“客人吃的菜都是我们自己种的,有些客人还自己上菜园摘菜,这些都是农家乐的特色。”

  肖玉梅是重庆武隆双河镇人。武隆拥有奇美的自然风光,当地把旅游作为主导产业和富民产业,积极推进全域旅游发展。“当时建起了双河镇第一家标间式农家乐,但是600平方米的房子建起来后,钱也花完了,买桌椅板凳、餐具、家具的钱都没有。”关键时刻,农行武隆支行向肖玉梅发放3万元贷款,支持她购齐所需物品。

  肖玉梅的农家乐开张后,一时生意火爆。乡亲们看着她的生意越做越红火,很是羡慕。“不会经营不要紧,房子就是资源。”肖玉梅开始给乡亲们传授致富经验,跟他们说开办农家乐的好处。“接待的游客越多,双河镇农家乐的牌子就越响,大家一起办农家乐,生意才会更兴隆。” 现在,在肖玉梅的带动下,双河镇大部分农户都开起了农家乐。

  农家乐生意红红火火,离不开金融支持的及时跟进。支持武隆打造美丽乡村,农行武隆支行创新推出的“农家乐”贷款,向仙女山沿线、双河、木根等乡村旅游集散地投入大量资金,支持开办农家乐,带动沿线片区建档立卡贫困户提高收入。

  “随着城镇化不断推进,加上仙女山旅游开发的带动,当地农户生产经营发生很大改变,由以前的种养业为主,发展为一三产业多元混合经营,很多农户办起了农家乐、小卖店、餐馆,还有些规模化种植果蔬、养殖牛羊等,出现了不少专业大户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生产经营条件的改变,带来了融资需求的变化,围绕乡村振兴过程中不断涌现的产业发展需求,农行不断提高金融服务水平。”农行重庆武隆支行客户经理傅小康告诉记者。

  在武隆土坎镇,每年冬闲时节,家家户户都忙着加工红苕粉增收致富。从入冬到第二年春天,靠着加工苕粉和卖苕粉,平均每户少则收入两三万元,多的超过10万元。

  “刚开始我和妻子两个人手工做苕粉,后来认识了农行的傅经理,是他不断地劝说我,鼓励我用机器代替手工,效率更高了。”重庆武隆栾氏食品有限公司负责人栾波告诉记者。

  栾波口中的“傅经理”就是傅小康。2010年,在傅小康的帮助下,栾波拿到人生中第一笔贷款。“当年拿到农行第一笔贷款3万元,差点掉下眼泪。那时候是真想干事,也是真没钱。”

  如今,栾波经营的苕粉厂已实行全自动化生产,雇佣农户25人,日均产量达7吨左右。栾波的成功不仅让他的家庭迅速富裕起来,也有力带动了土坎镇周边村民增收致富。因为苕粉厂生产量大,附近村民种植的红苕基本都被栾波收购过来,村民们不用再操心运输和销售的问题,逐步形成“公司+农户”的发展模式。目前,制作红苕粉已成为土坎镇农民增收致富的一项支柱产业。该镇仅晶丝苕粉制作一项,每年就能实现近5000万元的经济收入。

  在川渝地区调研过程中,记者了解到,涉农产业大多具有弱质性特点,在推进乡村振兴的过程中,很多产业基础不稳固,有些产业甚至刚刚萌芽,产业项目的选择、种植规模的大小、自然灾害的防治、市场价格的变化……在这些方面,农民迫切需要得到专业权威机构的帮助,分析、规避和减小生产过程中的风险。

  “建议由政府、金融机构等牵头成立专业研究团队,收集全国各地农业产业相关信息,发布指导手册,及时更新数据,并深入农村一线给予政策、技术指导。” 傅小康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