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划定三条控制线  到2035年全市耕地保有量不低于453.99万亩  《规划》科学划定耕地和永久基本农田保护红线、生态保护红线、城镇开发边界三条控制线。明确到2035年,成都市耕地保有量不低于453.99万亩,永久基本农田保护任务不低于416.64万亩;划定生态保护红线1496.61平方千米;划定城镇开发边界2361.20平方千米。

《成都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获批,详细解读来了!
时间:2024年10月14日 14:09来源:四川经济网

  9月27日,国务院批复了《成都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以下简称《规划》)。10月12日,成都市人民政府召开新闻发布会,就《规划》进行了介绍。

  会上,成都市人民政府副秘书长李建军介绍,《规划》明确了成都的城市性质和核心功能定位以及目标愿景。

  《规划》确定成都城市性质为“四川省省会,西部地区重要的中心城市,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城市”,城市核心功能定位为“西部经济中心、西部科技创新中心、西部对外交往中心、全国先进制造业基地”,目标愿景为“全面建成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示范区,不断提升国家中心城市国际竞争力和区域辐射力,发展成为充分体现中国特色、时代特征、成都特质的可持续发展世界城市”。

  科学划定三条控制线

  到2035年全市耕地保有量不低于453.99万亩

  《规划》科学划定耕地和永久基本农田保护红线、生态保护红线、城镇开发边界三条控制线。明确到2035年,成都市耕地保有量不低于453.99万亩,永久基本农田保护任务不低于416.64万亩;划定生态保护红线1496.61平方千米;划定城镇开发边界2361.20平方千米。同时,划定了地质灾害防治区域、洪涝风险控制线、通风廊道、历史文化保护线和能源矿产资源保障线。

  打造新时代更高水平“天府粮仓”成都片区

  构建“一心两翼三轴多中心组团式”网络化的城镇空间结构

  《规划》提出保护“两山两区”、发展“两翼三轴”的平行带状国土空间保护开发总体格局。保护“一带十五园百片”的耕地利用格局,实施耕地“三位一体”保护,打造新时代更高水平“天府粮仓”成都片区。守护“两山、两网、三环”的生态格局,建立以大熊猫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保护超过5000米海拔高差形成的多元自然地貌和生物多样性。构建“一心两翼三轴多中心组团式”网络化的城镇空间结构,推动市域空间结构从“两山夹一城”向“一山连两翼”转变。

  《规划》还积极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立足成都都市圈,整体谋划极核城市功能,立足省域“五区共兴”发展格局,发挥成都辐射带动作用,站位国家重大区域战略,肩负使命担当。

  全域统筹“三中心一基地”核心功能空间布局

  塑造城市发展新动能、提升城市竞争力

  《规划》全域统筹“三中心一基地”核心功能空间布局,塑造城市发展新动能,提升城市竞争力。

  在统筹“西部经济中心”核心功能空间布局上。《规划》以提高全球资源配置能力和整体经济效率为目标,顺应产业建圈强链理念变革,发展新质生产力,支撑高质量发展的现代化产业体系构建。《规划》统筹谋划了先进制造业和金融、科技、商业商务等现代服务业以及乡村振兴产业发展空间。

  在统筹“西部科技创新中心”核心功能空间布局上。《规划》秉持以科技创新引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的理念,协调科技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空间布局,明确以西部(成都)科学城为核心,以成渝(兴隆湖)综合性科学中心为牵引,不断完善创新体系,打造国家战略科技力量重要承载地,做强高能级产业创新平台和高品质功能服务平台。

  在统筹“西部对外交往中心”核心功能空间布局上。《规划》增强服务国家总体外交大局的支撑作用和参与全球治理的能力,加快构建对外交往新格局。规划构建陆海空联运战略大通道,建强中西部面向全球的国际航空枢纽和中西部陆港主枢纽,构建高能级开放平台体系。

  在统筹“全国先进制造业基地”核心功能空间布局上。锚定国家先进制造业发展重点,以新型工业化引领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推进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加快制造业数字化转型。规划全力保障工业用地空间,稳固工业空间总量和布局。

  创新“公园+”布局模式 

  让城市更美好、温暖、安全、便捷 

  李建军表示,《规划》坚持“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的理念,建立蓝绿交融的全域公园体系和三级绿道网络,创新“公园+”布局模式,城市居民可就地就近享受优质生态资源,让城市更加美好。完善公共服务配套,统筹布局重大公共服务及功能型设施,强化同人口变化相协调的基本公共服务空间供给,构建15分钟生活圈,让城市更加温暖。突出“七大特征、九大场景”,打造未来公园社区,让城市更加和谐。构建“轨道+公交+慢行”三网融合绿色交通系统,让城市更加便捷。提升基础设施供给能力和韧性,统筹“平急两用”公共基础设施建设,让城市更加安全。健全全域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体系,高水平建设“三城三都”,塑造“望山观水、透风见绿、簇群错落”的公园城市空间形态,让城市更具魅力。

  坚持节约集约用地,促进城市精明增长

  以信息化赋能国土空间规划全生命周期管理

  《规划》坚持节约集约用地,促进城市精明增长。系统推进存量土地开发利用,积极探索“工业上楼”,差异化开展老旧居住区、低效商业区、低效工业仓储区等区域改造,划定地下空间利用重点开发片区,加强地下空间功能复合、分层利用,围绕轨道站点,以公共交通导向的开发模式优化城市空间形态。《规划》坚持以信息化赋能国土空间规划全生命周期管理。发挥“多规合一”优势,依托国土空间规划“一张图”实施监督信息系统,实现国土空间与自然资源全域、全要素的数字化管理。

  “下一步,成都市将加强组织领导,明确责任分工,健全工作机制,完善配套措施,有力有序推动《规划》实施,将空间规划蓝图变为公园城市实景图。”李建军表示。

点击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