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四川新闻3月16日电(康健禹)通透的蓝天、舒卷的白云、绚烂的晚霞、雨后的彩虹……生态越来越好、环境越来越美是近年来汶川老百姓的共同感受。

汶川县全面统一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高质量发展思想,着力解决绿地少、环境差、管理弱的“短板”问题,切实让城乡的生活空间更加整洁宜居,生态环境更加山川秀美,发展前景更加宽广通畅。
“汶川县要求在春季完成全年造林绿化任务的80%以上,并在做好疫情防控的前提下,将熊猫绿道工程造林和义务植树相结合,以城镇乡村绿化、主干道路绿化、河流水系绿化、景区景点绿化为重点,以竹林、果木等特色经济林为主,加强岷江上游生态治理修复工作,持续改善生态环境。”县林草局局长席传江介绍说。

据了解,近五年来汶川县新增人工造林面积6万余亩,封山育林面积约38万亩,森林抚育面积约2.7万亩,低产林改造面积约0.66万亩,累计完成退耕还林面积约6.28万亩,已建成2万余亩竹林基地。通过开展干旱河谷造林、发展枫香树产业、通道绿化、景观绿化提升等项目,极大改善了生态环境,助推了汶川“无忧地”建设、生态全域旅游发展。
在全面推进种竹绿化的同时,全县积极开展城乡环境整治,并进一步完善生态环境网格化监管平台,健全“环境风险四级防控”体系,整合生态环境网格员、护林员、地灾监测员、巡河员,定岗定责,建立经费保障机制,形成部门-镇-村(社区)生态环境网格,将生态环境监管触角落实到网格底部,形成生态环境监管联动工作格局。汶川县将城乡环境整治工作融入乡村振兴示范村建设中,以生态建设为着力点,扎实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有效解决生产生活垃圾和污水治理,切实推进厕所改造,充分发挥乡村振兴示范村的模范作用,辐射带动周围镇村的绿化水平、环境质量实现全面提升。

汶川县还将城乡环境整治与特色农产品、文化旅游产业相结合,实现生态建设产业化。扎实推进甜樱桃、脆李子、香杏子提质增效,不误农时节令做好果树修剪、病虫害防治等基地管护工作,并坚持产业融合发展,推动生态养殖与优质果树产业深度融合,发展循环经济;积极抓好景区景点的造林绿化和环境卫生综合整治工作,营造“处处皆景、满眼皆绿”的景观效果,培育生态旅游、乡村旅游等产业,打造成都“后花园”。
此外,汶川县还紧紧抓住全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宝贵机遇,进一步推动生态文明与经济社会发展有机融合,为高质量发展增添新的强大动能,让“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转化为经济发展的生动实践。(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