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四川分社正文

首页 > bwbd > 中新网四川

四川巴万高速建成通车 打通革命老区发展“大动脉”
2021年01月01日 09:41 来源:中新网四川 编辑:曹惠君
分享到:

  中新网四川新闻1月1日电 (王爵 刘贞贞 )1日0时,伴随着新年的钟声,由中国能建葛洲坝集团投资建设的四川巴中至万源高速公路正式并网通车。至此,巴中至万源车程将由3小时缩短为1.5小时。

  这是一条致富幸福之路--革命老区迎来发展“加速度”

巴万高速清江连接线。李小龙 摄
巴万高速通江河特大桥。李小龙 摄

  山高路远,交通闭塞,贫困落后,曾是通江、万源发展的真实写照。受交通限制,两地丰富的农产品、矿物和旅游资源难以“出山”。巴万高速的通车按下了革命老区高质量发展的“快进键”,让“人便其行货畅其流”由期望、梦想变为现实。

巴万高速清江枢纽。李小龙 摄
巴万高速清江枢纽。李小龙 摄

  “这是一条真正的扶贫致富路,从线形设计上看,就充分体现了‘主动脉’的带动效应。”巴万高速项目公司董事长、总经理、支部书记胥继全说,全线共11个互通,巴中市巴州区到通江高明仅21公里就有3个互通,个个规模宏大。互通设计更密集,是为了更好发挥高速公路对周边的拉动效应。

  巴万高速通车后,万源新增一条南下大通道,经巴达、巴广渝、成巴、广巴、巴陕、银昆、包茂等高速公路通江达海,交通门户地位进一步加强。“一府三乡”的通江到巴中的车程由原来的1.5小时缩短至40分钟,一跃成为巴中全市到中心城区用时最短的县城。通江也实现到成都、重庆全程高速,并真正融入“三小时经济圈”,丰富的物产可以向东经万源便捷地“出山”“进城”。

  通江县高明村50多岁的村民张光成是当地罗村茶叶的经销商,他激动地说,“前些日子我与武汉、成都周边客户谈妥了,就等着高速通车后发出去呢”如今,随着交通瓶颈被打破,银耳、木耳、罗村茶、香菇、巴山土猪等特色优质农产品都能够经由巴万高速源源不断地运往全国各地,革命老区人民正朝着幸福小康的方向前行。

  这是一条品质品牌之路--科技引领铸就精品工程

巴万高速清江连接线。李小龙 摄
巴万高速清江连接线。李小龙 摄

  巴万高速穿越秦巴山区的崇山峻岭,地形地质十分复杂。全线长120公里,建设者要架起120座桥梁、打通22座隧道,桥隧比例高达64.7%,施工难度大、技术要求高、安全风险高,是四川省建设难度较大的高速公路项目之一。

  但对于建设经验丰富的葛洲坝人而言,真正的“拦路虎”是秦巴山区过多的降雨天气。面对困难,巴万高速科学组织施工,优化施工环节,创新施工技术,以科技引领,铸就“安全、优质、绿色、节能、环保”的精品工程。

巴万高速通车慰问活动现场。李小龙 摄
巴万高速通车慰问活动现场。李小龙 摄

  在施工中,巴万高速大量采用新技术。项目全部梁场均采用了智能张拉、循环压浆技术,隧道施工采用多功能台车和自行式液压栈桥等机械化设备,大幅提高施工效率。在桥梁的施工中,采用“一墩一模板”提高桥墩精度,并使用爬模工艺,将以前的7天一模加快到4天一模,同时在桥梁钻孔桩时采用旋挖钻施工技术,有效提升了桥梁施工进度。

  建设过程中,巴万高速严格落实生态环境保护制度,控制施工范围,优化取、弃土场和施工便道等临时设施,采用道路硬化、植草植树等防护措施,最大限度降低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在隧道施工时,采取进出口两个掌子面开挖掘进,加大了施工难度,但保护了当地的自然环境,修筑了与山川同美的绿色、生态、环保高速。

  这是一条红色精神之路--“极速前进”彰显“铁军”风采

  巴中市通江县,是川陕革命根据地的首府所在地,也是“中国红军之乡”。万源市素有“红色万源”之称。

  通江和万源,两地山水相连、守望相助,但由于连绵的大山阻隔,先辈们在86年前曾浴血奋战的支前路线,已不能满足两地快速发展的人流、物流需要,交通不畅成为全市县域经济发展的“堵点”。

巴万高速通车撞彩。王康荣 摄
巴万高速通车撞彩。王康荣 摄

  2017年4月,随着葛洲坝建设者的到来,两地的交通状况翻开了新的一页。他们带着“交通强国”的使命,将修筑三峡大坝的“铁军”精神传承到巴万高速的建设中,把巴山儿女的高速梦一步步变为现实。

  巴万高速党支部通过全线劳动竞赛、组建党员突击队和青年突击队等方式,充分调动全线8000余名工程建设者的劳动激情,创造了项目建设中的“巴万速度”。

  随着主动脉的畅通,红色通江就此“通江达海”,被大山相阻的红色两地,在86年后再次携手前行。(完)

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本网或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新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本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联系方式: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采编部 电话:+86-28-629387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