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四川分社正文

首页 > bwbd > 中新网四川

成渝门户枢纽资阳:正快速崛起的新高地
2021年01月04日 13:31 来源:中新网四川 编辑:祝欢
分享到:

  中新网四川新闻1月4日电 题:成渝门户枢纽资阳:正快速崛起的新高地 

  作者 吴平华 

  从成都乘车仅26分钟即到达、四川省唯一直线连接成渝“双核”的城市、区域内多达5条高速路贯通、距天府国际机场的直线距离仅18公里;正加快构建“7高11轨16快”现代立体综合交通网络,正在火热建设的临空经济区、初具规模的“中国牙谷”等优势产业的不断壮大,随着“成资同城化”“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快速推进,作为中西部新高地的资阳市正在快速崛起。

  推动成资同城化 

  全面融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 

  “我在成都的一家科技企业工作,由于资阳的房价和居住环境很好,便选择了在资阳购房居住,每天早晨和下午都乘坐成渝客专上、下班,单边只需要26分钟就到了,既省时、方便,又节约了不少的购房成本……”12月30日上午8:50,刚走出成渝客专列车的乘客张先生如是说。

  2020年12月30日至31日“新交通·新机遇·新发展”中省媒体资阳采风活动在资阳市举行。 

通车启动现场。资阳市委宣传部 供图
通车启动现场。资阳市委宣传部 供图 

  其实,像张先生这样居住在资阳、在成都上班的还有很多。这得益于近年来资阳市推动成资同城化、全面融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等重大举措。 

  资阳市享有“西部车城”美誉,拥有中车资阳机车、现代商用车、南骏汽车等重点整车企业的技术、品牌及市场优势。资阳地处四川盆地中部,现辖雁江区、安岳县、乐至县3个县(区),设有高新区、天府国际机场临空经济区资阳片区。幅员面积5747平方公里,总人口342.4万人。

  35000年前,古老的“资阳人”拥江而居,镌刻了“蜀人原乡”的文明注脚。境内出土的汉代最大青铜车马,被誉为“中国汉代第一车”。“古多精美”的安岳石刻现存10万余尊,彰显唐宋风韵,被授予“中国石刻之乡”称号。

  资阳是四川省唯一直线连接成渝“双核”的城市,是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成都平原经济区、成都都市圈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西迎成都、东接重庆的“双门户”。资阳中心城区距天府国际机场的直线距离仅18公里,成渝客专、成渝铁路建成运营,成自宜、成达万、成渝中线高铁设站资阳,轨道交通资阳线(成都市域铁路S3线)开工建设,成渝、渝蓉、成资渝、内资遂、遂资眉等高速公路穿境而过,成资临空大道等快速通道加快建设,正加快构建“7高11轨16快”现代立体综合交通网络,全域融入成都半小时、重庆1小时经济圈。

“新交通·新机遇·新发展”中省媒体资阳采风活动现场。资阳市委宣传部 供图
“新交通·新机遇·新发展”中省媒体资阳采风活动现场。资阳市委宣传部 供图 

  党中央作出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重大战略后,资阳市委、市政府团结带领全市上下,强化使命担当,抢抓战略机遇,找准目标定位,积极主动作为,深入贯彻落实省委“一干多支”战略部署,推动成资同城化发展取得积极成效,促进全面融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强劲开局起步。

  “凝聚工作合力,精心组织推进。建立健全领导机制和工作推进机制,在全省率先组建市、县两级同城化发展工作局,高新区、临空经济区及市级重点部门设立同城化专责机构,近期成立资阳市全面融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暨推进同城化发展领导小组,分领域建立10个由市委分管领导任组长、市政府分管领导任副组长的专项推进组,统一谋划、一体推进全面融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和推进成资同城化发展各项工作。”12月30日,市同城化发展工作局相关负责人在接受采风团媒体采访时说,紧紧围绕国省战略目标和重点工作研究贯彻落实措施,印发《融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2020年重点任务》《贯彻落实省委〈决定〉重大决策部署责任分工方案》《贯彻落实市委〈决定〉责任分工方案》,部署开展“成资同城化重点项目(事项)攻坚突破年”行动,全面落实成德眉资同城化《三年行动计划》、年度重点任务及省同城化领导小组第一、第二次会议部署,组织实施133个同城化重点项目、127项合作事项,切实做到目标任务具体、责任分工明确、时间进度可控,目前资阳与成都的公交已实现互联互通、互惠互享。

  坚定不移深化与重庆毗邻地区协同联动,加力助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坚持交通先行,基础联通加速突破。成自高铁资阳段今年完成投资5亿元、征地拆迁完成率全线第一,成达万高铁开工建设,成渝中线高铁可研修编通过评审;成资大道资阳即将建成通车,成资临空大道加快建设,成都东西城市轴线东延线资简段将控制性开工,成资6条跨区域“断头路”启动实施5条。成资渝高速已建成通车,资中经安岳至铜梁高速正按今年开工目标加快前期工作,安岳至大足石刻旅游快速通道加快建设,3条巴蜀美丽乡村旅游示范路(川中石刻文化旅游公路、三湖两山旅游公路、琼江河—鱼龙山文化旅游公路)规划建设,安岳元坝镇至大足铁山镇等6条至重庆断头路打通。”

  优化产业强经济 

  高规格崛起中西部临空新城 

  “大家目前所看到正在生产的牙产品,是为专人定制的全陶瓷牙,因为每个人的口腔和牙根的塑形都不一样,所以要求也特别高……”30日下午,在位于资阳高新区雁南湖片区的中国牙谷产业园,一企业负责人向采风团介绍。

  “中国牙谷”毗邻拟选址的蓉昆高铁资阳站,占地6000亩;是资阳市贯彻落实四川省委、省政府在资阳布局口腔产业,打造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重点示范项目决策部署,按照“政府引导、市场动作”原则和“整合投资实体、促进标准制定、贯通产销衔接、发展产业集群”思路,以“微笑中国,从齿开始”,培育创造口腔民族品牌的发展目标;以“国际口腔全链式生态系统,中国一流复合型产业社区”的发展定位,以“从口腔产业为起点,从制造和服务两大方向进行产业延伸与辐射,大力发展‘口腔+’”的发展路径,打造中国一流、世界知名的口腔装备材料“产学研销医养”全产业链基地。

  中国牙谷产业从无到有,正形成规模。聚集全球资源打造全产业链口腔高地,与中华口腔医学会、华西口腔医学院、国家卫健委国际交流中心等国内行业协会,以及德中工业设计协会、美国加州中心、韩国牙科器材行业协会等国际招商平台建立战略合作关系,瞄准全球领军企业,积极开展平台招商、展会招商、以企招商等,已与全球前100强口腔企业建立联系机制,以卡瓦、爱齐、博恩登特等5大企业集团为引领吸引配套企业入驻,形成“全球伙伴+国际平台+领军企业”产业联动发展格局。先后引进了美国爱齐、德国卡瓦等72户企业,涵盖口腔设备等4大类60余个、口腔材料5大类100余种口腔医疗材料产品,24户企业共96个“资阳造”产品投放市场,5户企业已进入国际市场。预计2025年,入驻企业超过200户,产值超过300亿元,培育民族品牌企业超过50户,基本建成世界知名的“产学研销医养”全产业链“中国牙谷”。

“中国牙谷”园区的企业正在生产。资阳市委宣传部 供图
“中国牙谷”园区的企业正在生产。资阳市委宣传部 供图 

  “临空经济区成立以来,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白纸作画、从零开始,做了大量做铺垫、打基础、增后劲、利长远的工作,推动临空经济区建设实现了奠基性高位开局。”临空经济区相关负责人说,中规院对标“第四代空港城”,高标准、高水平编制形成1+2+14规划体系,在此基础上结合发展实际优化完善临空经济区规划体系。加强与成都东部新区空间发展规划、成德眉资“三区三带”空间规划等规划对接,全面融入成都都市圈规划。对照成都标准,研究完善临空经济区规划设计、建设管理技术规定和标准体系,建立健全规划建设标准体系。

  目前,临空经济区内部骨干路网基本形成;连接天府机场的成资大道加快建设、成资渝高速建成通车;产业孵化中心已完成主体工程,正在进行装饰装修和布展工程,即将建成投用;邻里中心、学校医院、人才公寓、社区开发、标准厂房、自来水厂、污水处理厂、雁栖湖等公共服务和配套设施快速推进;尽快形成企业入驻条件。

  同时,围绕“2+7”主导产业,突出“招大引强”对关联重点企业进行梳理,争取尽快落地一批好项目、大项目。 

  在资阳市委市政府大力支持下,于2020年10月与川师大基础教育集团合作,引入“四川师范大学附属学校”品牌,建设川师大附属临空经济区12年一贯制学校,现幼儿园、小学已开工建设,将于2021年9月招生开学。

  突出“公园城市”特色,重点是践行公园城市发展理念,充分利用良好生态本底,挖掘山水林田湖资源,构建一流公共配套服务,促进人城境业高度和谐统一,推动怡然蜀乡宜居产业新城建设。

  中韩创新创业园资阳基地发展壮大,百威英博、加多宝、安井食品等规模企业带动食品产业加快发展。“安岳气田”探明储量11000多亿立方米,生态环境优美,被评为“中国长寿之乡”。拥有陈毅故里、圆觉洞等国家级旅游景区,正打造资阳大足文旅融合发展示范区。安岳柠檬规模、产量、市场占有率均占全国的80%以上,《柠檬鲜果标准》等7项标准成为中国柠檬生产、加工、销售标准,被誉为“中国柠檬之乡”,正联动周边地区打造柠檬核心产区。雁江蜜柑、乐至蚕桑、黑山羊产业特色优势明显,是重点面向成渝的绿色农产品加工配送基地。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资阳深入贯彻党中央大政方针和省委决策部署,认真践行新发展理念,落实高质量发展要求,围绕全面融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聚焦“一极两中心两地”目标定位,坚持成资同城化战略支撑,建设“以门户枢纽为核心,以临空经济、公园城市为特色,引领成渝地区中部崛起的同城化率先突破区”,构建“联动成渝、全面开放,市域一体、共建共兴”发展格局,奋力推动新时代资阳高质量发展。

  成渝门户枢纽、临空新兴城市——资阳,正以崭新姿态和铿锵步伐走向世界、开创未来。(完)

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本网或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新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本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联系方式: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采编部 电话:+86-28-629387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