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四川新闻1月13日电(记者 刘忠俊)成都市市场监管局、成都市消协13日向社会发布了《成都市汽车维修行业消费评议调查报告》,调查报告显示,消费者对“配件只换不修,无形中增加了费用”“商家价格不明示,不透明”“故意延长工时,抬高工时费”“故意夸大或隐瞒汽车故障和隐患”等汽车维修行业存在的问题占比较高。

据了解,此次调查报告通过明察暗访等方式,对成都市12个区(市)县的22家汽车维修企业进行了随机实地调查,着重对企业是否具备资质等级经营条件、维修人员是否具有专业从业资质、人员操作流程是否符合规范、库房配件是否合格、来源信息是否明确、服务细则是否正规等问题进行了调查。
调查报告称,成都有四成消费者表示自己的汽车有过二次返修情况,4%的消费者选择“经常有”;36%的消费者选择“有过几次”;60%消费者选择“几乎没有”。调查统计,从经营者受理消费者投诉到妥善处理终结,23.3%的消费者经历时长“一周内”解决;33.1%的消费者“一至两周”。在协调解决投诉纠纷过程中,42.3%的消费者认为出现较多的是“厂家钻空子,找消费者自身问题”;33.5%认为“厂家承认问题,但解决问题不积极,能拖就拖”;33.5%认为“经营者利用霸王条款规避责任”;23.5%认为“厂家商家相互推诿”,还有26.2%的消费者认为“厂家商家不承认问题”。
此外,有55.6%的消费者认为“没有专业知识,举证难”;34.3%认为“维权成本高,宁可不维权,息事宁人”;35.1%认为“行业标准不健全”;34.8%认为“鉴定难且费用高”;26.8%认为“消费者自身有哪些权益不清楚”;20.5%认为“损失金额很难确定”。
成都市消协相关负责人表示,消费者选择维修店要仔细察看汽车修理店是否有营业执照和相关的行业技术审查合格证,修车前需签订书面合同,注意保留相关凭证。同时明确维修价格、故障原因、所换配件;修车时要求维修者提供维修记录,详细注明有关情况及维修以后正常使用期限。相关部门要加强对汽车维修行业监管,严惩不诚信经营行为,倡导汽车维修企业建立推行“透明车间”,并利用维保车间安装电子监控设施,将维保过程实时传送给消费者,让消费者掌握维保整个流程,出现纠纷有据可查。
成都市市场监管局副局长,消协副会长邓谊称,汽车维修企业要切实担负起消费维权的主体责任,行业协会要有效发挥自律作用,同时发挥社会各界监督作用,政府也要履行监管和维权职责。
成都市消协表示,下一步将加强与相关部门的联动工作力度,针对汽车维修行业的消费投诉热点、难点,积极开展消费教育宣传,从速、从快处理消费矛盾、化解消费纠纷,维护好广大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