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四川分社正文

首页 > bwbd > 中新网四川

推进“双一流”联合共建 川渝高校应携手助力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
2021年01月30日 11:06 来源:中新网四川 编辑:祝欢
分享到:

  中新网四川新闻1月30日电 (杜成)“成渝地区的高等教育资源丰富,但与京津冀、长三角和粤港澳地区相比,在‘双一流’建设高校、国家一流学科数量等方面还存在较大差距。”在2021四川省两会上,民盟四川省委员会递交集体提案建议,川渝两地高校应携手共建,积极探索以新机制、新模式培养更多的一流高校和一流学科,更好服务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战略大局。 

  2020年5月,汇聚20所大学、横跨两地的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高校联盟成立,成渝地区高校联盟的建设进入新阶段。但成渝地区高校联盟持续、高质量发展仍面临一些困难和问题。 

  该提案称,成渝地区高校共建积极性还不足,政策性驱动的合作,很难让整个联盟找到共同发展愿景,缺乏共建共享的持续稳定动力;资源不对等会降低高校合作的积极性,实力较强的高校希望在联盟中“强强联合”,而自身实力较弱的高校则希望“蹭资源”,资源要素的单向流动必将导致成员的贡献不均衡,致使合作难以为继。同时,对于实力较弱的学校,其师资和生源可能被实力较强的大学所“虹吸”,势必降低其合作积极性。 

  据了解,已有高校联盟的经费主要来源于政府财政资金支持和联盟成员缴纳的会费,但成渝地区在这两方面都有不足。成渝地区高校经费来源渠道相对单一,对财政拨款的依赖度更高。因此,可能导致联盟的合作项目无法深入落实,影响联盟的持续运营。 

  再者,当前成渝双城经济圈高校联盟对外缺乏完备的政策支持体系、要素保障体系和社会力量参与体系,对内缺乏完善的领导决策机制、执行实施机制、管理协调机制和评估监督机制。同时,高校管理的分割性增加了联盟管理协调的难度。两地高校合作涉及到跨层级和跨区域的资源协调,如果没有强有力的组织协调机构,校际合作难以深入推行。 

  该提案由此提出以下三点建议: 

  激发高校的共建积极性,为联盟稳定发展创造动力。寻找联盟高校的共同利益,激发共建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鼓励大联盟中的同质、同类学校先结成更具价值性和稳定性的发展联盟,如鼓励部属高校结成“双一流”建设联盟,鼓励地方高校以优势学科为单位结成一流学科建设联盟。然后,再在推动异质学校联盟,发挥优质资源的辐射和引领作用;应围绕联盟整体和高校个体的利益点,基于成员地位平等、责任权利一致、尊重各方投入、付出收益对等的原则,制定成本分担和利益分配办法,激励成员高校积极参与联盟工作。 

  完善联盟经费保障机制,为联盟持续发展提供支持。建立有力的政府财政支持机制,积极争取中央财政对联盟共建项目的专项财政资助,建议将入选“双一流”建设的省属高校纳入国家“十四五”教育现代化推进工程中央预算补助范围,按照每所学校1亿的标准进行补助;增加省市两级政府对“双一流”共建的财政支持,明确地方政府承担联盟的经费责任,建立长效的经费投入机制,确保相关投入能及时到位;鼓励企业参与联盟建设,通过与企业建立产学研基地、联合课题攻关、联合培养人才等方式,争取企业资金支持,为联盟发展创造条件;积极利用校友资源,鼓励社会资本向高校联盟建设捐赠。 

  健全联盟内外治理结构,为联盟有效发展提供保障。各级政府应积极发挥其在联盟工作中的引导、支持和协调作用,对参与大学联盟建设的企业提供财税优惠,针对校企间的人员流动制定更加灵活的人事管理制度等。同时,推动大学城和科技城建设,打造高端教育资源聚集地,打破校际合作、校企合作的障碍。(完)

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本网或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新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本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联系方式: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采编部 电话:+86-28-629387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