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新网四川新闻2月9日电 (邹立杨)近日,泸州市古蔺县箭竹苗族乡被命名为第八批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乡镇),箭竹再一次走进大众的视野。
走进箭竹,婉转动听的苗族歌曲,绚丽多彩的苗族舞蹈,风光秀丽的国家4A级景区吸引着游客流连忘返;中药材种植1万余亩,畜牧业养殖基地10余个……脱贫攻坚项目正引领当地群众勤劳致富奔小康。脉搏强劲的箭竹,正以崭新的姿态拥抱乡村振兴新时代。
近年来,箭竹苗族乡坚持党建引领,朝夕必争,不舍昼夜,发扬艰苦奋斗的革命传统,在全乡营造争先创优的良好氛围。十三五期间,全乡GDP增长29.6%,获得“第八批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单位”、泸州市“乡村振兴示范乡镇”“脱贫攻坚先进乡镇”等荣誉10余个,实现国家、省、市民族团结进步先进“大满贯”。箭竹苗族乡党委书记杨梅说道:“全乡取得的成绩离不开1.5万名群众和广大干部的辛苦耕耘,正是干群团结一心,抢抓脱贫攻坚暨乡村振兴的时代机遇,撸起袖子加油干,才有今日苗乡翻天覆地的变化!”

具体负责多项民族文化传承项目的少数民族干部古发明介绍:“箭竹苗族乡特色苗族文化底蕴深厚,抓好文化传承弘扬,不仅有助于团结苗汉同胞,还能通过文旅融合的路径推动地方发展。”近年来,箭竹苗族乡通过三个建设,力求将璀璨的民族文化展示出来、传承下去。抓阵地建设,打造“苗汉一家亲,我们在一起”阵地8个,在便民服务中心、服务点设民族工作窗口9个,切实增强苗家儿女的民族文化认同感。抓基地建设,创办“苗汉双语教学”基地,设立双语教学课程,组织创编传唱《梦苗古蔺》《画眉叫》等民族歌曲,普及苗族文化。建立苗家文化展览馆、苗家大剧院和古蔺苗族非遗体验基地,组建专业队伍深入开展苗族文化研究,传承芦笙舞、蜡染、刺绣等民族舞蹈和手工艺,弘扬“上刀山下火海”等民族体育精神,收集和整理民俗物品400余件,成功打造泸州市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基地。抓品牌建设,苗家咂栏酒、苗族打花辦和苗族丧葬礼仪被列入“古蔺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连续12年成功举办特色旅游活动——“中国·古蔺苗家风情节”。
织牢基础设施网。近年来,箭竹苗族乡以脱贫攻坚暨乡村振兴为统揽,整合以工代赈、民族资金、扶贫专项等资金3.5亿元,新建易地扶贫搬迁聚居点13个;改扩建水厂、修建饮水池、集水井152口,安装管道522km;改造高低压线路211km,新增台区13个、变压器13台。新建移动通讯基站5个,光纤宽带实现“村村通”,安装电视地面卫星接收设备500余套。通过实实在在基础设施攻坚,全乡村村有党群服务中心、卫生室及文化室,组组通水泥路,户户通网、通电、有自来水、有安全住房,村容村貌展现新变化。织牢社会保障网。全力推进城乡居民医疗保险参保工作,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和特困人员供养实现了应保尽保,低保、特困供养、临时救助、社会定救、退耕还林、粮食直补等惠民资金通过“一卡通”直接发放到农户手中。织牢劳动就业网。实施“三个一批”富民增收工程(发展生产带动一批、自主外出务工一批、引导就近务工一批),直接提供就近就业岗位2000余个,农村劳务转移4944人。其中通过春风行动、金秋行动、公益性岗位落实等举措,转移群众就业500余名,有力保证苗汉同胞的生活稳定。

箭竹苗族乡深入开展“六个一”群众工作,通过建好一本“大台账”,开好一次“群众会”,做好一次“大动员”,开展一次“大走访”,组织一次“大公开”,办好一件“微实事”,纠纷多元化解,大事共同商量,构建“群防群治、共建共享”治理格局。纵深推进“依法治理”“平安建设”“扫黑除恶专项斗争”等工作,通过“雪亮工程”“慧眼工程”“综治中心”“网格化服务管理”等平台,搭建起人防物防治安防控体系,切实增强群众幸福感安全感,打造宜居箭竹。
箭竹苗族乡坚持“农文旅”融合发展思路,发展吴茱萸等道地中药材1万余亩,建成冷水鱼等养殖基地11个,种植高山蔬菜、方竹、烤烟1万余亩。坚持“健康旅游·全域旅游”目标,以民族文化为魂魄,以大黑洞4A级景区为中心,休闲垂钓采摘体验园、旅游休闲接待中心、避暑康养民俗体验农场、新田湾苗乡特色农家乐等乡村旅游项目协同发展。生活垃圾焚烧发电站、煤矿、页岩气开采等工业项目落地箭竹。产业发展不仅带动苗汉同胞就业增收,还进一步完善了苗乡的基础设施,三产融合正让箭竹苗族乡变得更美、更富、更强!
“十四五”期间,箭竹苗族乡将科学推动“一路四带”落地落实,以箭双旅游扶贫公路为大动脉,连片建成“万亩道地中药材种植带”“泸州高品质烟叶种植带”“川南高品质生态冷水鱼养殖带”“最美苗乡旅游体验带”,力争箭竹建设成为古蔺西部强乡、川南最美苗乡。(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