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四川分社正文

首页 > bwbd > 中新网四川

广元利州:乡村振兴通信先行 打通农村“信息高速公路”
2021年03月04日 21:24 来源:中新网四川 编辑:曹惠君
分享到:

  中新网四川新闻3月4日电 (谢佳蕾)为解决农村信息缺乏、信息闭塞的突出问题,近年来,广元市利州区聚焦信息化扶贫,主动出击,打通“信息高速公路”,在移动、电信、联通等通信运营商的通力协作下,进一步缩小了城乡数字鸿沟,充分利用信息化技术有效衔接乡村振兴。

  联系亲情“小神器”

  “爸,你这么早就起来喂鸡了?我妈和强娃子在干啥?”元宵节一大早,利州区宝轮镇石桥村1组罗加金鸡圈里的摄像头传来了久未归家的儿子的声音。罗加金一边给鸡加饲料,一边抬起了头,冲着摄像机满面笑容的答道:“她带强娃子出去了,我两下弄完就去找他们。”

  今年由于疫情原因,各个城市都出台了政策鼓励就地过年,罗加金的儿子儿媳也积极响应号召,选择了留在异地过年。“我们唯一担心的就是屋头的老人小孩,不晓得他们好不好。”罗兴文说,在老乡群里看到“看家宝”这个“神器”后,第一时间联系了相关工作人员上门安装,房前、屋后、鸡圈,足足装了3个摄像头,随时随地就可以在手机上看到家里的情况,还可以和家人聊天谈心。“我们现在随时可以和儿子媳妇说话,就跟到他们在身边一样。”罗加金高兴地说。

通信安装工人为利州区宝轮镇石桥村村民安装摄像头。谢佳蕾 摄
通信安装工人为利州区宝轮镇石桥村村民安装摄像头。谢佳蕾 摄

  “以前好多村民都不了解这个‘看家宝’,现在村民们纷纷安装摄像头,有些村民一家就能装3个。”利州区宝轮移动公司总经理吴疆介绍。

  自去年12月份以来,利州区积极组织通信运营商开展政策标准宣传,针对省、市关于信息化扶贫验收标准,集中2个月深入贫困村和非贫困村,尤其是个别偏远山区手机信号比较弱的地方,开展验收标准工作宣传,让贫困户知晓验收标准,支持和理解信息化扶贫建设工作。特别是在信息化通信扶贫过程中,该区针对留守儿童和留守老人因亲人外出务工无法经常见面相关情况,组织相关运营商及时免费为其安装视频监控,为当地贫困用户架设起亲情沟通的信息桥梁。

  通信基建保安稳

  “这下终于可以回家住了,再也不怕丢鸡了。”60岁的罗加树看着工人正在安装摄像头感慨地说。

  家住宝轮镇石桥村的罗加树,发展了100多只鸡,由于鸡圈靠铁路而建,位置较偏僻且离家距离稍远,时有发生家禽被盗事件。迫于无奈,罗加树只能住进了鸡圈旁的杂物间,靠着一张床、一张桌、一个火盆,就度过了几度严冬腊月,虽然挣到了钱,却少了幸福感。“我们这一直没得网,监控安了也莫发实时监控,所以只有住到这来看到,这下好了,我只要拿到手机,到哪都可以看到,放心多了。”罗加树说。

  因为铁路上方不能牵线的原因,住在后山上的这5家人一直没有宽带资源,生活生产非常不便。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利州区移动分公司专门投资7万元,铺设光缆380米,打通了这片信息孤岛,提升了群众的幸福感和获得感。这只是利州区信息化扶贫的一个缩影。

  近年来,全区积极启动辖区内54个贫困村信息化通信扶贫专项工作任务。2015年至2019年先后共投入7406万元,用于通信扶贫基础项目建设。共新建基站232个,铺设光缆3000公里左右,2018年已全面实现了54个贫困村“村委会、卫生室和村小学校(文化站)通宽带,贫困户住所所在地300米范围内有手机信号”的扶贫目标。

  电商平台扩销路

  “我们现在基本都是通过网络销售的,销量还是不错。”2月27日,在白朝乡灵芝产业基地,王钦和工人们正忙着打包网上的订单。

  早在2012年10月,王钦投入资金80余万元,在白朝村租了25亩地,种起了灵芝。“之前我们基本都是以线下销售为主,现在我们通过网络和手机,产品远销海外,打响了白朝灵芝的名气。”王钦介绍,早在创业初期,在利州区委区政府的关怀下,就建立了电商平台,还注册了食用菌网的域名行业网站,实现了线上线下同时运行,销量大大提升。

  在利州,像王钦一样搞起电商的农户还有很多。2019年,利州区就实现了行政村光纤宽带通达率100%,为农村地区益农信息社、农村淘宝、天府云商等电商平台向行政村延伸,提供了坚实的网络基础保障。目前,全区益农信息社共建有148个,行政村覆盖率达到87%,高于全省平均覆盖率80%。全区累计发展各类涉农电商企业300余家,其中年度销售额超500万元的7家,广元七绝电子商务有限公司被省农业农村厅评为全省农业电子商务示范企业。2019年提供充值缴费便民服务业务月均达到5000笔左右,实现电商交易订单2.5万余单,电商线上直接销售额超过200万元左右,通过益农社及专合组织线下销售额超过300万。截至2020年1月底,益农信息社运营活跃率达45%,申请开通“天虎云商”电商平台数量达60余个。(完)

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本网或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新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本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联系方式: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采编部 电话:+86-28-629387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