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新网四川新闻3月17日电 (邹立杨 侯跃)3月16日,遂宁市安居区金元镇宝祥村,村民们忙着整理田块,抓紧备耕。今年是宝祥村成片种植水稻的第8年,从第一年40亩,到第二年67亩,第三年160亩,一步步发展到去年的230亩,随着水稻种植面积逐年扩大,产量也在递增。靠种粮,村民们也能增收致富。
2020年,遂宁深入贯彻落实中省有关“三农”工作的决策部署,统筹推进“三农”重点工作,农业生产能力迈上新台阶、农民收入实现新提升、农村改革取得新突破、乡村振兴实现良好开局,农业农村发展取得历史性成就,特别是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冲击,全市“十三五”农业农村工作圆满收官,实现“农业多贡献”。
这一年,遂宁粮食总产达144.3万吨,同比增长1.33%、居全省第3位;生猪出栏321.23万头、同比增长13.01%,任务完成率高于全省2.9个百分点;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7815元,增速为8.9%,高于全省0.3个百分点;第一产业增加值达218.25亿元,增速为5.3%、高于全省0.1个百分点。
这一年,全省粮食扩面增产暨生猪生产转型升级现场推进会、冬春农田水利暨高标准农田建设工作现场会在我市召开,生猪产能恢复提升、新型主体培育、农经管理、农产品品牌建设等工作在全省性会议上作交流发言,“遂宁经验”得到广泛推广。
这一年,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长江禁捕退捕、高标准农田建设、农业机械化发展、非洲猪瘟重大疫病防控和生猪产能恢复、农产品品牌建设、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等工作代表四川迎接国家检查,得到充分肯定。
坚持粮食扩面增产,抓好生猪产能恢复提升,“农业多贡献”筑牢“基本盘”
去年8月,绍兵家庭农场刚开始收割水稻,大米订单就排起了长队。据农场负责人旷世力粗略估算,在稻鱼综合种养模式下,今年水稻亩产在1060斤左右,经济效益是常规种植的4倍。
粮食生产,遂宁年年都在抓紧。严格落实粮食安全行政首长负责制,抓好草地贪夜蛾等重大病虫害防控和防洪抗旱,推行撂荒地龙头企业连片复垦联农代耕、村集体经济组织集体寄耕、农户邻里帮耕“三方共耕”模式,有效破解劳动力缺乏、复耕成本高等难题,2020年复耕13.89万亩,粮食生产实现“十四”连增。

粮食生产“连增”,生猪产能同样恢复提升。抓好非洲猪瘟等重大动物疫病防控,用好生猪稳产保供政策,规划建设“楼房式”智能化养殖场31栋,可年提供优质仔猪260万头、新增出栏商品猪152万头,目前已建成投产4栋;新建生猪标准化规模养殖场96个,改(扩)建生猪养殖场375个,出栏生猪完成比例高于全省2.9个百分点。果菜肉蛋鱼等重要农副产品稳定供应。
高标准农田建设轰足“油门”。坚持高标准规划、高标准建设、高标准验收、高标准监测、高标准管护,高质量完成建设12万亩,2020年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建设工作顺利推进,目前已经完成建设进度80%,在高标准农田建设“百日会战”中位列全省第一方阵。全市在2020年作为全省4个市州之一获得任务奖励0.25万亩基础上,争取2021年项目建设面积18.03万亩,中省投资2.7亿元,超2020年投资50%。
遂宁开展“宜机化”扩面提升和“五良融合”全程机械化创建行动,落实农机购置补贴政策,在中央农机购置补贴政策基础上,市级财政对17种农机进行30%-50%的累加补贴,2020年落实补贴资金1953万元,补贴新型农机具3376台套,全市农机总动力新增4.12万千瓦、高全省2.9个百分点,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66.3%、高全省2.4个百分点。
现代种业也在不断壮大。加快推进杂交水稻制种和脱毒种薯、白芷种苗、水生蔬菜(莲藕)、柑橘果苗、白羽肉鸡种鸡繁育,启动大英县黄颡鱼原(良)种场建设,已培育种业现代农业园区1个,全市良种普及率达97.9%。
园区惠农、质量兴农、品牌强农,推动现代农业高质量发展
农业多贡献,园区是关键,质量是基础,品牌是延伸。
遂宁把现代农业园区作为推进农业高质量发展的有效载体和重要平台,以农环线为链,串点成片、相连成带、集带成面。开展园区培育和提档升级,新培育省级现代农业园区1个、新认定市级现代农业园区4个,蓬溪县食用菌现代农业园区晋升为省四星级园区,安居区水稻+油菜+渔现代农业园区获评省三星级园区。
遂宁围绕“10+3”特色优势产业,持续推进农业结构调整,以精品粮油、优质柑橘、绿色菌菜、道地药材、特色畜禽、现代水产、高效林为主的七大特色产业带加快形成,发展优质粮油、优质柑橘、绿色蔬菜等优势特色产业224万亩。积极合作共建遂潼高效特色农业带、渝遂绵优质蔬菜生产带,按时序推进规划编制工作。

遂宁加快建设农产品仓储保鲜冷链物流,实施农产品产地仓储冷链物流集配中心项目3个、田间地头仓储保鲜冷链设施64个,全市冷链物流设施库容量约5.56万吨,加强农产品产后分级、清洗、包装、营销,提升农产品产地商品化处理能力,农产品产地初加工率达59%。
质量兴农水平达到新高度。1800家生产主体纳入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管理,全面推行食用农产品合格证制度,全年通过机打、手开合格证110余万张。以“市农产品质量检验监测中心为龙头、县级检测站为基础、各类终端检测室为延伸、龙头企业(基地、园区)自检为补充”的四级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体系基本建成,农产品省级例行监测抽检合格率达99.5%。累计培育“三品一标”农产品628个。
品牌强农实现新跨越。全力构建以“遂宁鲜”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为龙头、特色农产品品牌为支撑、农业企业品牌为主体的品牌体系,近100家企业1000余个产品获得“遂宁鲜”标识使用许可,“遂宁鲜”会员企业销售额同比增长16.1%,“遂宁红薯”品牌成功推出并得到国内市场青睐。
打好收官之战,稳推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多点多试
“过去大家从没想过靠红薯增收致富,如今产业兴旺必须靠它。”让安居区白马镇青峰村党支部书记袁治全没想到的是,去年6月开荒种植的红薯产量达到了60万公斤,而且成功卖到了重庆、武汉等地。“市场打开了,乡亲们的热情更高了!”
2020年,农业农村部门高质量编制全市农业产业扶贫专项方案,强力推进产业扶贫项目化、项目管理清单化、帮扶效果可量化,建立农业产业扶贫项目清单,全市现有正常经营的产业扶贫项目727个,11.61万已脱贫人口依靠农业产业持续稳定增收。全市323个贫困村实现集体经济收入1514.34万元,村平4.69万元。
美丽宜居乡村建设成效明显。扎实推进乡村振兴试点示范建设。加快实施“1151”示范工程,全面启动天福—红江—常乐—沱牌乡村振兴示范片、10个宜居乡村示范村、50个乡村振兴试点村、10个现代农业园区示范建设。统筹推动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五大专项行动”,如期完成三年行动任务,成功争取农村人居环境整治重点县、农村“厕所革命”重点县和87个农村环境综合整治、132个农村“厕所革命”整村推进项目,实现90%以上的行政村生活垃圾、72.5%的行政村生活污水得到有效治理,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达93.9%,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率达96.62%,建成“美丽四川·宜居乡村”达标村717个(村建制调整改革前),各项指标均列全省前列。
农业农村改革持续释放红利。在全省率先完成农村承包地确权。推进“委托代耕制”“土地流转合作社”等多种适度规模经营模式,土地流转面积达139.75万亩。探索实施生猪养殖“点状供地”,创新颁发猪场不动产权证书6个,企业已抵押融资贷款1.8亿元,全力破解生猪养殖融资难题。圆满完成全国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整市试点硬任务,组建村集体股份经济合作(联合)社1911个、村集体经济合作(联合)社720个。
乡村人才振兴提智赋能。实施新型经营主体培育提升行动,突出抓好家庭农场和农民合作社发展,积极开展合作社质量提升整县推进试点,全市共培育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157家,农民合作社3117个、省级示范社148个,家庭农场7122个、省级家庭农场144个,6家农民合作社入选全国《2020农民合作社500强排行榜》,培育高素质农民1024人、农村实用人才11.9万人。
金融活水浇灌“三农”。全力争取中省项目资金,全年争取到位中省财政转移支付项目资金10.2亿元,同比稳中有增。用好用活乡村振兴农业产业发展贷款风险补偿金,市本级风险补偿金规模位列全省第一,累计发放农业产业发展贷款7.62亿元。
遂宁围绕“一控两减三基本”目标,扎实推进化肥减量增效和农药减量替代,连续5年实现化肥农药使用量负增长,主要农作物病虫害绿色防控覆盖率达43.3%、增加2.36个百分点。长江流域重点水域退捕工作全面完成。统筹抓好渔船回收处置和渔民上岸安置,同步开展打击非法捕捞和市场销售非法捕捞渔获物专项行动,2020年,全市船证回收处置、退捕渔民安置保障、资金拨付、退捕任务全面完成,“四清四无”目标如期实现。
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遂宁接稳乡村振兴的接力棒,在脱贫攻坚工作铺好的跑道上,继续向着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美好生活进发。(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