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四川分社正文

首页 > bwbd > 中新网四川

南充顺庆纪委:多举措护航农民工返岗返乡就业问题
2021年03月19日 20:21 来源:中新网四川 编辑:韩金雨
分享到:
顺庆区农民工服务中心推出“送岗位”、“点对点一站式专车服务”、“送慰问送关爱送保障送服务”三项服务,为返岗农民工打“飞的”。
顺庆区农民工服务中心推出“送岗位”、“点对点一站式专车服务”、“送慰问送关爱送保障送服务”三项服务,为返岗农民工打“飞的”。

  中新网四川新闻3月19日电(记者 何浠)“工作、生活上是否习惯?”“福利待遇是否满意?”“还有没有什么具体困难需要协调解决?”位于南充临江新区顺庆片区的中科九微科技有限公司内,面对登门拜访的顺庆区纪委监委派驻区人社局纪检监察组组长周明的嘘寒问暖,刚入职不久的返乡农民工张超的心里暖意浓浓,“没想到帮我找到心仪的工作后,纪检监察机关还会继续对我的后续情况跟踪回访,让我很感动。”张超说。

顺庆区农民工服务中心推出“送岗位”、“点对点一站式专车服务”、“送慰问送关爱送保障送服务”三项服务,为返岗农民工打“飞的”。
顺庆区农民工服务中心推出“送岗位”、“点对点一站式专车服务”、“送慰问送关爱送保障送服务”三项服务,为返岗农民工打“飞的”。

  今年26岁的张超是顺庆区潆溪街道龙桥村人,和村里不少年轻人一样,早早选择外出务工,赚钱养家,曾是她最大的人生目标。为了这个目标,张超在深圳一呆就是6年,并在当地多家企业积累了丰富的工作经验。与年纪同日增长的,还有张超的思乡情节,近几年返乡,张超总会留意家乡是否有适合自己的工作岗位,既可以就近上班,也可以方便照顾家人,但由于其自身掌握就业信息有限,返乡就业的愿望一直未能实现。2021年春节前夕,本想因疫情原因在深圳就地过年的张超,几经思量后还是决定返乡求职,而这一次求职之旅,出人意料的顺利。

  “刚回家没几天,就有纪检监察干部和就业部门的工作人员来我家对我个人情况进行信息收录,很快就根据我专业特长与顺庆区多家用人企业取得联系,经过几轮面试后,我在年前就正式入职了中科九微科技有限公司,实现了自己的返乡就业梦。”张超笑着说。

  张超的成功就业,并非个例。仅今年春节前后,顺庆区已有150余名返乡农民工在区纪委监委的直接护航下,实现就地就业,且随着时间推移,就地就业农民工人数还在持续增加。“就业是最大的民生,尤其是农民工群体,就业难度更高,始终把农民工就业问题作为纪检监察机关护航重点,也是我们围绕做好‘六稳’工作、落实‘六保’任务的重要一环。”顺庆区纪委监委相关负责人进一步说。

顺庆派驻区人社局纪检监察组到企业对返乡再就业农民工张超的入职情况进行回访。
顺庆派驻区人社局纪检监察组到企业对返乡再就业农民工张超的入职情况进行回访。

  除了督促人社、就业等相关职能部门积极落实自身“主体责任”外,从2020年起,顺庆区纪委监委先后组织多支专项监督检查组深入街道社区、乡镇村社一线,摸清农民工就业现状,并督促相关职能部门对有返乡就业意愿的农民工家庭进行信息登记,做到劳动力对象、文化程度、年龄结构、技术特长、培训意愿、择业意向“六清楚”。与此同时,督促相关职能部门做好传统的以线下招聘会为主的就业模式的前提下,积极探索线上求职模式,尤其是2021年,督促相关职能部门利用网络直播、抖音小视频、微信公众号、微信朋友圈发布等方式,扩大用工信息传播速度和广度,为不少无法及时参加线下招聘的农民工群体提供就业服务。

  家住顺庆区金台镇的何宝玉也曾常年在深圳务工,今年初,通过抖音小视频招聘信息与顺庆区一家企业取得联系,通过三次电话沟通和一次视频面试,最终与企业签订用工合同,实现家门口就业。“如果没有线上求职的新措施,我返乡就业的路,短期内很难实现。”何宝玉说。

  既要护航农民工返乡就业,也要保障农民工返岗就业。今年春节期间,在“非必要不返乡”“就地过年”倡议下,顺庆区返乡农民工减少至2万人。为保障返乡农民工节后顺利返岗就业,顺庆区纪委监委还督促相关职能部门对返乡农民工务工地点、返岗时间、节后就业意愿、出行方式进行全面摸排,并与辖区运输企业合作,对农民工实施“送岗位”、“点对点一站式专车服务”、“送慰问送关爱送保障送服务”等三项服务,截至2月底,顺庆区农民工返岗就业人数达1.83万人,返岗率达85%。

  顺庆区农民工服务中心推出“送岗位”、“点对点一站式专车服务”、“送慰问送关爱送保障送服务”三项服务,为返岗农民工打“飞的”

  “除了对就地就业的农民工进行跟踪回访及时了解并协调解决他们个人诉求外,近段时间,我们同步督促相关职能部门针对返岗就业农民工群体,因地制宜的建立微信联系群、QQ联系群,继续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解决身在异乡的他们,在工作生活中面临的突发难题,坚决打通护航农民工就业问题的‘最后一公里’。”顺庆区纪委监委相关负责人说。(完)

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本网或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新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本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联系方式: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采编部 电话:+86-28-629387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