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四川分社正文

首页 > bwbd > 中新网四川

中国共产党德阳市旌阳区第六次代表大会开幕
2021年09月07日 13:13 来源:中新网四川 编辑:曹惠君
分享到:

  中新网四川新闻9月7日电 (记者 杨勇)中国共产党德阳市旌阳区第六次代表大会9月6日开幕。会上,该区区委书记陈天航代表五届区委作题为《致力共同富裕奋力创建百强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旌阳而努力奋斗》的报告。

会议现场。杨勇 摄
会议现场。杨勇 摄

  报告指出,过去五年,是旌阳发展史上极不平凡的五年。五年来,面对宏观经济持续下行的严峻形势,面对疫情洪灾的特殊考验,面对改革发展稳定的艰巨任务,该区区委在抢抓机遇中砥砺前行,在攻坚克难中接续奋进,圆满完成区第五次党代会确定的主要任务,成功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入选全国科技创新“百强区”、营商环境“百强区”、幸福“百强区”,被四川省委纳入全国县域经济“百强区”重点培育对象。五年砥砺奋进,旌阳迈出了富民强区的坚实步伐;五年精雕细琢,旌阳绘就了大美旌阳的靓丽画卷;五年创新求变,旌阳积蓄了追赶跨越的强劲动能;五年尽心竭力,旌阳交出了利民惠民的合格答卷;五年系统治理,旌阳夯实了和谐稳定的社会根基;五年从严从实,旌阳巩固了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梦想在五届区委变成现实,成绩来之不易,经验弥足珍贵。

  报告指出,当前,我国已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乘势而上开启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正向着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旌阳”是旌阳未来发展的长远目标和总体方向,这是旌阳从发展的新阶段出发,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积极构建新发展格局的远景谋划,也是旌阳为推进高质量发展和人民文明美好未来而绘制的蓝图。旌阳要主动扛起主城区的责任担当,站高谋远、力争上游,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成德眉资同城化发展、创新驱动引领高质量发展的大背景下,牢牢把握战略机遇,高质量创建全国县域经济“百强区”,加快推进共同富裕取得实质性进展,朝着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旌阳不懈奋斗。

  报告指出,今后五年,是旌阳高质量发展的战略机遇落地期、转型发展关键期、蓄势突破窗口期,也是创建全国县域经济“百强区”的攻坚期、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旌阳的起步期。结合“十四五”规划,旌阳明确提出按照“两年入围巩固、三年持续升位”的阶段任务,实现“八个持续”的主要目标。“两年入围巩固、三年持续升位”是根据旌阳实际情况确定的阶段任务,在今后五年,通过努力实现两年入围全国县域经济“百强区”,并在后三年排位不断上升。“八个持续”表明了创建全国县域经济“百强区”是持续且需长期努力的。一方面,对标“百强区”城区经济高质量发展评价指标体系,提出经济实力持续增强,增长动力持续释放,内生支撑持续巩固,发展韧性持续提升四个奋斗目标。另一方面,紧扣共同富裕的根本要求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总体目标,提出城乡环境持续优化、治理能力持续提高、群众生活持续改善、党的建设持续加强四个奋斗目标。

  报告强调,实现今后五年奋斗目标,创建全国县域经济“百强区”,要聚焦重点任务,明晰方法路径。经济发展是一切发展的基础,要坚持系统观念,统筹做好抓发展、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等各项工作,专注实力提升,加快创新驱动,深化改革开放,加强区域协调,坚持绿色发展,着力共治共享,增进民生福祉,推动形成增速更稳、结构更优、活力更强的可持续发展局面,在高质量发展中促进共同富裕。民主法治是凝聚力量的重要抓手,要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加强民主政治建设,推进全面依法治区,巩固和发展爱国统一战线,推进形成生动活泼、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要充分发挥党在各项事业中的领导核心作用,坚决把牢政治方向,加强组织人才保障,锻造过硬干部队伍,深化清廉旌阳建设,为创建全国县域经济“百强区”提供坚强的组织保障和政治保证。

  报告强调,实现今后五年奋斗目标,创建全国县域经济“百强区”,要把握五大关键支撑,增强旌阳发展实力。文化是根和魂,是高质量发展的内在驱动力,必须坚持先进文化“立区”;农业是国之根本,稳基固本才能强身健体,必须发展都市农业“稳区”;制造业是旌阳当前发展优势和未来核心竞争力,必须加快制造业转型“强区”;现代服务业是经济发展的主动力,增强城市活力的关键所在,必须壮大现代服务业“活区”;数字经济是引领经济社会变革、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新引擎,必须培育数字经济“兴区”。五大关键支撑为旌阳创建全国县域经济“百强区”明确了路径,必将凝聚全区上下的奋进力量,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真抓实干、攻坚克难,不断提升经济实力,继续朝着宏伟目标阔步前行。

  大会还听取了五届区纪委工作报告,党费收缴使用和管理、干部选拔任用、常任制试点和代表提案及建议、批评和意见办理情况报告。(完)

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本网或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新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本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联系方式: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采编部 电话:+86-28-629387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