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四川分社正文

首页 > bwbd > 中新网四川

巧用“三把金钥匙” 这家在川央企解锁精益管理
2022年07月01日 16:09 来源:中新网四川 编辑:曹惠君

  中新网四川新闻7月1日电 (陆秋野)今年以来,中国石化西南石油工程公司钻井一分公司围绕全力打赢扭亏脱困攻坚战,巧用业财深度融合、挖潜创新驱动、抓实单项目盈利三把“金钥匙”,解锁精益管理,提质升级创效增效。

  强化业财融合营造优质生态圈

钻井一分公司施工的钻井。陆秋野 摄
钻井一分公司施工的钻井。陆秋野 摄

  今年以来,江沙220-5、江沙318-3等川西中浅层区块井盈余创效表现优秀,突破了大多数石油工程企业在中浅层区块钻井施工经营的短板问题,成为中国石化西南石油工程公司钻井一分公司全面推行业财深度融合、构建工程项目全生命周期管理的缩影。

  “‘四提一降’中,四个‘提’都重要,对于现在的钻一来说,提效是重中之重。”该公司经理李春说到。

  有了这一思想“指挥棒”,该公司强化工程项目生命周期管理,充分利用财务大数据对目标成本、税收筹划、资金安排等环节提出可行性建议,夯实核算基础,努力做到业务流、实务流、价值流相统一,真正做到事前算赢、事中管控、事后考核的全口径管理,在业主方定额和施工方成本中挖掘最大利润空间。

  该公司进一步加强财务预算刚性约束力,依托全面预算管理系统,细化成本指标,建立责、权、利相统一的激励约束机制,打造“管业务,管成本、谁节约,谁受奖、谁超支,谁受罚”的长效机制,形成人人关心成本,全员控制成本的良好氛围,营造了优质的经营生态圈。

  “事前算盈,是工程项目全生命周期管理的重要环节。”该公司总会计师吴莉说。以事前算盈为例,根据甲方定额预设项目毛利,结合指标情况倒逼成本管控点,再分配到各部门优化措施,规避效益流失点,从而达到项目运行前就可以做到心里有数“挂表作战”。

  为了进一步提高财务人员素质,提高业财深度融合水平,该公司打破现有的业务边界,根据需要将财务人员下沉到业务部门轮流挂职,促进财务人员全方位了解公司业务,并根据业务流程需要,设立业财融合部门专岗,对公司经营进行定向指导。

  拓展挖潜空间激活增效动能

  在全面吹响扭亏脱困攻坚战号角和“二次创业”的征程中,该公司创效增效的动能与引擎不断被点燃。

  该公司持续推进物资精细管控。狠抓物资需求计划,加大审核把关力度,避免采购浪费,减少紧急采购,提高框架协议采购率,积极开展修旧利废,节约采购资金;优化库存结构,规范物资出入库管理,尽量避免直达现场物资,降低库存资金占用率;强化物资全过程管控,实行物资计划、使用、报废的全过程闭环管理,堵塞管理漏洞;完善物资绩效考核制度,抓好各环节物资管理,促进物资管理工作有质的提升。

  面对钻井主业创效增效周期较长的困境,该公司眼睛向内,增强“造血”功能,激发辅业之内生动力,去年成立的导管服务队,实施“市场化、标准化、流程化、效率化”的“四化”运行模式,并根据不同地层、岩性创造了“两瓣钻头施工、护筒跟踪钻进”等“特色工作法”,在导管施工服务市场取得了新突破,今年先后进入了系统内外市场,并陆续与实力业主方签订了框架合同,今年上半年,导管队导眼施工34口井,创效400余万元。

  抓实单项目盈利提升创效能力

  入川以来,钻井一分公司领导班子围绕扭亏脱困方案一一进行“会诊”剖析,提出了明确要求,对各方反映的问题有针对性地拿出措施,因企施策,全力破解困扰制约困难公司发展的难点痛点堵点问题。

  今年以来,该公司加强项目源头把关,做好运行管理,规范运行程序,提高管理标准,严格把控事前算赢、施工进度、工程质量、安全环保、成本控制等各项指标,全面消灭亏损项目。以单项目盈利解困破局,激发企业再生动力。开展项目可行性分析,同时做好经济评估,优化投标策略。跟踪项目各要素成本,对异常成本要素提出预警及合理化建议,组织完工验收及增加工作量签证,积极推进单项目标准成本体系建设。构建内部标准成本体系,分专业、区域、井型,从量、价、效、质四方面进行标准化,以单井单项目为抓手,实现成本动态监控,及时纠偏,提高单项目综合创效能力。

  “我们第一时间降低了井队的无效和低效成本,也进一步搭建了井队与机关业务部门的桥梁,井队的成本管控能力和管理效率有了很大的提升。”已经服务了6口井单项目管控的经管员陆利兴高兴地介绍。

  今年以来,该公司从财务人员中遴选6名经管员,职能下沉基层队,实时反馈、剖析各队单项目成本管控情况和问题,取得了显著成效。

  逆水行舟用力撑,一篙松劲退千寻。时间过半,任务过半,在形势严峻的关键时刻,西南钻一全体干部员工攻坚克难、承压奋进,取得了阶段性胜利。下一步,该公司将继续以“面对逆境不畏惧,迎接挑战不退缩”的精气神,全力打赢扭亏脱困攻坚战,为献礼二十大贡献力量。(完)

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本网或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新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本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联系方式: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采编部 电话:+86-28-629387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