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四川新闻9月8日电 (陈选斌)眼下正是秋收秋种的关键期。在位于天府旌城白鹤社区的德阳市秋马铃薯绿色高效种植示范区里,农机手娴熟便捷地驾驶操纵着马铃薯种植机,驶过之处,平整的土地便隆起笔直的田垄,十几分钟一垄马铃薯就播种完毕。在另一旁的田里,德阳市农技站副站长魏斌正在给种植大户讲解马铃薯种植高产栽培技术。

“7月以来,全市出现历史罕见的持续晴热高温天气,多地遭受不同程度夏伏旱给全市农业生产形势带来严峻挑战。发展晚秋生产,是落实灾后补歉稳产的重要手段。把受灾损失夺回来,我们要千方百计抓秋种。”魏斌介绍道,德阳采用“3个标准化”种植实现秋马铃薯绿色高效,改变传统种植模式,提高产量。一是标准化用种,采用适宜的优质良种,消毒浸种,促进出苗早而整齐;二是标准化栽培,适当增加种植密度,采用深沟高厢,垄作栽培;三是标准化田管,使用绿色防控技术,开展专业化统防统治。
“今天这场现场培训会,专家们面对面、手把手的技术指导和服务,让我更有信心能种好马铃薯。”旌阳区双东镇凉水村吉庆家庭农场负责人黄孝兵在听完专家现场培训后说道。
“全市推广马铃薯秋作种植18万亩,较上年增加8万亩。市本级和各区(市、县)分别创建了集中连片2000亩以上的千亩示范片和500亩以上的百亩示范方。”魏斌介绍,今年德阳晚秋计划种植52万亩,其中晚秋粮食32万亩,晚秋蔬菜20万亩。全年粮食播面有望达到475万亩,粮食总产重新站上200万吨的台阶。
要抢秋收,自然少不了农机这个好帮手。在中江县永太镇多宝村,金穗源粮食专业合作社的数架收割机正驰骋在一望无垠的稻田里,机器张开“大嘴”一路前行,“吃”进金黄色稻穗,“吐”出粉碎的稻秆。
当前正值大春作物收割期,连续15年粮食总产量居全省第一的中江县,抢收正在进行时。田地里,是机器的轰鸣声。田坎上,人机协作,“灌香肠”般将收割来的谷子灌进蛇皮口袋,装进拖拉机,运进专合社烘干房。
专合社院坝里,短短10分钟内,就有4辆拖拉机载着收割的粮食回来。“现在正有10名机手、30多名其他劳动力下田抢收。我们种植的1026亩水稻,在前段时间高温干旱来临时已基本成熟,所以受影响不太大。”专合社负责人常滔介绍道。
“今年初,中江县政府和四川省都江堰水利发展中心签订供水协议,提前供水关‘秧门’,延长了水稻大田生长时间。”中江县农业农村局总农艺师陈正龙介绍,县里还统筹项目资金100余万元用于农作物病虫害防控,保证了大春作物产量和质量。据悉,中江县今年水稻种植面积42.3万亩,预计产量24.7万吨。截至9月6日,水稻收获面积13.46万亩,占播种面积的31.8%。(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