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四川分社正文

首页 > bwbd > 中新网四川

泸县先伟:冲在“疫”线当先锋 干在实处勇担当
2022年09月15日 14:14 来源:中新网四川 编辑:曹惠君

  中新网四川新闻9月15日电 (郭红)近来,面对泸州市泸县疫情防控的严峻形势,泸县法院派驻云龙镇朱梅滩村的第一书记先伟充分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以实际行动践行初心,同村“两委”干部开展疫情防控、矛盾纠纷化解、解难纾困等工作,确保战“疫”生产两不误。

  抗击疫情的“战斗员”

先伟和驻村工作队员查看再生稻生长情况。郭红 摄
先伟和驻村工作队员查看再生稻生长情况。郭红 摄

  作为第一书记,先伟深知自身所肩负的责任,他根据上级疫情防控精神和疫情防控政策,第一时间与村“两委”研究村级防控具体方法。“疫情防控事关村民生命安全,一定要重视。”他带头坚守在战疫岗位上。

  8月31号,云龙镇开展全员核酸检测,为确保科学规范,切实做到检测工作高效有序、无聚集,先伟与村“两委”反复研讨确定工作方案,在分解任务落实责任到人后,先伟又同村干部们一道布置核酸检测采样点。凌晨五点过,先伟还没来得及休息,村民陆续来到了采样点。“大家戴好口罩,间隔一米排好队,提前打开健康码……”有些村民防范意识低,先伟立即投入工作中,不断向村民喊话,维护现场秩序。同时,先伟还引导老人、小孩等特殊群体走绿色通道,以减少排队等候时间。一位老人在做核酸时不慎摔倒,先伟看到后立即开车送老人到云龙卫生院检查,所幸老人只是一点外伤,当医生为老人包扎后,先伟才放下心来。

  “村民尽量少出门、多通风、勤洗手,戴好口罩,注意防护……”在村全员核酸检测完成后,先伟每天都和村“两委”干部一起走村入户,将防疫知识内容提炼简化,使疫情宣传更通俗易懂、更加接地气,不断增强群众防控意识和防控能力。

  法治知识的“宣传员”

  先伟不仅牢记自己第一书记的身份,也不忘自己是一名法院干警。他时常利用自己法院干警的身份优势,积极宣传法治知识,化解各类村民矛盾,扫除乡村振兴路上的“荆棘”。

  随着人民群众利益诉求越来越多元化,村里矛盾纠纷时有发生,尤其是在疫情防控这一特殊时期,家庭邻里的小摩擦很容易演变成大矛盾。在确保通风和戴好口罩等情况下,先伟常常利用防疫空闲时间走入农户家,在与村民“拉家常”时,有针对性地讲解审判实践中涉及婚姻家庭、邻里纠纷的具体案例,通过以案释法的形式,在潜移默化中让村民知晓法律、遵守法律,减少矛盾纠纷的发生。

  为让“矛盾不出村”,对于村里发生的纠纷,先伟及时运用乡村民俗及法律规定开展矛盾纠纷化解工作,通过他耐心细致释法明理,化解多起纠纷,有效地维护了全村的和谐稳定。

  “老辈,外出是有什么急事吗?这几天就先坚持一下,居家不外出……”一村民从泸州就医回来后想要外出,先伟得知后第一时间赶到村民家中了解村民外出是否有急事,得知村民只是想要外去走走,先伟耐心地对村民进行劝说,并告知其不遵守防疫规定有可能会造成的法律后果。在先伟的释法明理下,村民表示待疫情消散时再外出。

  先伟还不定时挨家挨户地摸排走访,对聚众扎堆、想要外出的村民进行劝说,向村民宣讲阻挠防控、隐瞒病情等法律后果,引导村民不造谣、不信谣、不传谣,不触法律底线,引导村民自觉遵守各项防疫规定和指令,积极配合防疫和管控。

  解难纾困的“服务员”

  在全力做好疫情防控的同时,先伟始终把群众需要挂在心上,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将泸县法院司法为民的情怀延伸到驻村工作的方方面面。

  眼下,正值晚秋生产关键期。朱梅滩村成畦成片的再生稻长势喜人,或成梯、或连排,稻苗青绿、稻穗成簇,再生稻已进入灌浆乳熟的关键时期,做好田间管理尤为重要。

  “施肥时间不宜太早,需要等露水干,避免伤苗……”驻村工作队队员张永三为农技人员,为确保疫情防控和晚秋生产两手抓、两不误,先伟和张永三常常来田间地头,现场查看再生稻生长情况,指导村民进行再生稻田间管理,详细讲解施肥时间、施肥量等科学施肥方法,减少前段时间持续高温给再生稻带来的不利影响,促进壮穗壮籽,稳产增产。

  “最近生产生活有没有遇到什么困难?”村民黎在良为村中的产业扶贫科技示范户,家中养有3头母猪,种有桂圆近40余株,稻虾共养4亩。担心黎在良生产生活受到疫情影响,先伟和张永三来到黎在良家中,详细了解其生产生活尤其是采购化肥、农药、种子等方面是否存有困难。“不能因疫情就耽误了生产,只要不与外人接触,做好防护,就可以放心,有什么困难及时和我电话联系。”先伟对着黎在良如是说。

  漫漫驻村路,风雨总兼程。面对疫情防控的严峻形势,先伟勇于担当、逆行而上,每天都努力着,坚守着,确保防控不留死角、生产不误农时,这是不仅是他的责任,也是他内心的坚守。使命光荣在肩,初心激荡于胸。先伟用朴实无华的行动默默诠释着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他用甘于奉献的精神彰显了新时代法院人的责任和担当。(完)

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本网或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新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本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联系方式: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采编部 电话:+86-28-629387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