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四川分社正文

首页 > bwbd > 中新网四川

打造“水生态+新夜景+公园城市”场景 成都水生态价值换新赋能
2022年10月01日 15:45 来源:中新网四川 编辑:曹惠君

  中新网四川新闻10月1日电 (胡清  徐杨祎)国庆长假去哪儿?金秋十月,丹桂飘香,成都江安河畔,璀璨星空触手可及,音乐喷泉千变万化,商业错落热闹非凡。络绎不绝市民和游客前来夜游、赏景、休闲,体验着江安拾光“水生态+新夜景+公园城市”公园生态游憩场景,在这里,水生态价值换新赋能。

江安拾光“水生态+新夜景+公园城市”公园生态游憩场景。成都环境集团供图
江安拾光“水生态+新夜景+公园城市”公园生态游憩场景。成都环境集团供图

  近日,记者打卡成都江安河畔,带来“河畔夜游指南”,探寻清凉、浪漫又热闹的金秋休闲场景。

  打卡点1:河畔步道

  河畅水清岸绿景美

  形成家住公园边的生活景象

  河畅水清,岸绿景美,微风清风,成都市民漫步河畔步道,开启惬意的慢时光。良好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水生态价值的转化让绿色成为城市生活的基底。

  “我们按照‘大流域统筹规划、小流域单元治理、全流域智慧管理’思路,统筹实施排水工程、堤防工程、闸坝工程等,进一步完善河道防洪设施,通过新建堤防、整治堤防,建设拦河闸,实施河道清淤疏浚,同步种植水生植物。”据成都环境集团温江水环境负责人介绍,截至目前,江安河水质改善明显,堤防100%达标,防洪标准提升到100年一遇,水环境承载能力全面增强。

  据了解,在绿道建设方面,成都环境集团温江水环境突出“岸绿景美”,把治河与筑景紧密结合。“我们选取位于温江区中心城区、周边人流量相对集中的江安拾光‘水生态+新夜景+公园城市’公园生态游憩场景1.9公里为示范段,在沿河与现有建筑之间建设集邻里交流、休闲运动于一体的带状活力公园,布局无动力乐园、亲水运动空间、慢行步道等,深度整合碎片化生态资源,建设美丽、人文、活力、绿色的公园城市场景,形成家住公园边的生活景象。

  据了解,江安拾光项目先后获评国家生态环境部2021年美丽河湖优秀案例、成都第二届“最美河湖”、2021年成都春季“最美街道”和成都市2021年示范应用场景三等奖。

  打卡点2:星辰广场

  互动投影为孩子造梦

  享受参与融入式休闲

  “妈妈,闪闪的星星好漂亮,长大了,我要去抓更多的星星送给你!”“好呀,那你要努力学习,长大后飞向更广阔的星辰大海!”在江安河畔的星辰广场,市民杨女士带着刚刚上幼儿园的儿子,一起漫步浩瀚星空中,在孩子心中种下了“航天梦”。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在星辰广场,通过互动投影设,星光灿烂的银河、广袤无垠的海洋都在孩子们的脚下,触手可及。孩子们时而徜徉银河、追逐星星,时而踏浪撒欢、奔向星辰大海。

  “我们积极开发河畔夜景观光,打造科技感十足的星辰广场、美轮美奂的音乐喷泉、VR水幕电影、网红风车,让市民夏夜有更加多元化的消暑纳凉方式。”据成都环境集团温江水环境负责人介绍,为满足市民多方面、多层次、参与融入式的水生态休闲体验,成都环境集团温江水环境对沿岸有限的生态资源、景观资源、公共资源实现“错峰利用”,引入灯光布景,以灯光氛围赋能夜间经济,灯光设计利用温江自身鱼凫文化资源,川西林盘资源等,充分结合自身优势来强化夜景灯光互动性,提升夜游的体验感。

  打卡点3:绿色商业

  推行“公园+新消费”模式

  营造成为绿色生态消费场景

  “坐在小酒馆的门口,和我在成都的街头走一走……”江安河畔的音乐餐酒吧,欢度佳节的市民们约上三五好友,伴着河畔的清风,小酌几杯,卸下疲惫,畅谈诗与远方。

  小酒馆里的轻松惬意、粤式餐厅的怀旧氛围、麻辣火锅的地道川味、阅读空间里的安静专注,一同绘就了成都江安河畔的金秋烟火图景。

  “我们推行‘公园+新消费’模式,遵循商业内在规律,引入全球知名商业策划团队,深入研判项目周边6.7万居民,以及周边高端酒店等高频次使用人群的消费习惯和行为方式,精准分析描绘消费者全息画像,将4000平方米的商业街区营造成为绿色生态的消费场景。”据成都环境集团温江水环境负责人介绍,江安拾光以8栋单体建筑为载体,差异化布局文化、食悦、闲趣、智能等4大主题消费场景,打造包含温江特色的花木文化、编艺文化、水文化的“滨河文化长廊”,形成温江首条“滨河商业带”。

  值得一提的是,在商业体建设方面,成都环境集团温江水环境利用地块原始形态,结合场地高差,建筑单体部分半覆埋。记者在现场看到,江安拾光商业建筑的屋顶和背坡分别植绿,立面采用落地玻璃和垂直绿化设计,每栋建筑自然地从坡地中生长出来。从附近居民楼上眺望,建筑成为在树木遮掩下高度不同的绿色平台。(完)

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本网或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新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本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联系方式: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采编部 电话:+86-28-629387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