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四川分社正文

首页 > bwbd > 中新网四川

四川医专校园文化建设见实效
2022年10月10日 20:50 来源:中新网四川 编辑:韩金雨

  中新网四川新闻10月10日电 (薛莹莹)中医药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具有标志性成果的展现,四川中医药高专师生在践行立德树人使命的进程中,十分注重文化血脉的秉持与传承,新校区整体投用时,该校党委主导并实施以中药元素进行校园的绿化、美化、净化,更好地优化了教书育人环境。如今的校园四季绿树成荫、鸟语花香,95%的绿化品种源于中药选项,95%的数量结构是自愿捐赠。

  据了解,四川中医药高专探索把中医药职业与专业的多种元素融入育人全过程,以文化育人为主导在实践育人、环境育人等环节上内联外引、协同联动,构建起“三全”育人与培育文化自信的双效统一,助推了校园又好又快发展,先后获得团中央“中国百个优秀青年志愿者服务集体”、教育部“全国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优秀成果奖”“卓越医师培训基地”、四川省“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高校,建成四川省中医药文化基地。

  与七年前相比,校园占地面积增长了630%;招生专业数量增长292.9%;连续六年新生录取线位居全省84所同类院校的前五位,毕业生就业率保持在95%以上。

八位南丁格尔奖章获得者在川医专校园植树。薛莹莹 摄
八位南丁格尔奖章获得者在川医专校园植树。薛莹莹 摄

  守正创新 发挥专业优势实践育人

  七年前该校迁入新校区后,该校党委确立并坚持“跳出校园抓教育、围绕民生办教育”的办校模式和“教学生成才,为发展服务,让群众满意”的服务理念。面对当时泥土裸露、尘土飞扬的校园,该校党委向全校师生以及包括校友在内的各方力量发出了“我为校园添绿叶”的倡议,管理干部带头对树木认捐认领认养,种植了银杏、杜仲、槐树等60余种中药木本植物;开展了毕业生离校前“我请老师赠一言”“我为母校植一树”等“五个一”活动。

  校友们也积极支持响应,把与教育和教学相关的多种力量、资源引入母校。杰出校友、第44届南丁格尔奖章获得者成翼娟教授与张利岩等国内八位南丁格尔奖章获得者到校共同植树,又指导成立了中国南丁格尔志愿护理服务总队四川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护理学院分队,引导师生们利用寒暑假前往凉山开展医学科普教育与健康项目扶贫;杰出校友漆青捐植的蓝花楹如今已成为校园里一道亮丽的风景;全国著名小儿推拿专家廖品东教授父子两代自愿捐助奖学金并率队建成校友林……

  通过连续三年开展“我参与、我奉献、我快乐”的爱心植树活动,万余名师生既践行了“十年树木、百年树人”的传统美德教育,又增强了团队的荣誉感、凝聚力、向心力与幸福感,在植树活动中升华了师生们奉献社会、服务发展、快乐他人,岗位成才的信心与决心。

  文化立校 兼收并蓄多维环境育人

  四川中医药高专把“文化立校、质量兴校、特色办校、人才强校”作为治学办校的路径与目标,充分发挥春风化雨的浸润作用,把校歌、校训、校旗等标识及团队精神与师生们成长进步的愿景和事业、产业、文化的发展融为一体。

  该校十分重视“开学第一课”,把“课程门门有思政、教师人人讲育人”的认知和实践形成了课程思政常态化、制度化的育人机制;打造了绿色、生态的特色停车场;把校园基础设施建设同古代医家的精品杰作和校园人文环境的塑造相结合;在道路旁、草坪上、林荫中镌刻着中医药经典名句以及师德师风与励志教育的重点内容,把感恩教育与实践成才的思想政治“金课”同专业教师的线上线下、课堂内外有机结合。

  该校还把绵阳在全国唯一的“5·12”汶川特大地震纪念馆、“两弹城”旧址等红色资源相融合,着力构建医学知识探究、应用能力提升、完善人格培养、赓续红色基因“四位一体”的育人模式,让青年学子凝聚感恩爱国、团结奋进的良好风尚;近五年在校学生获国家级和省级专业技能大赛团体及个人奖近200项。

  塑造品牌 贯通融入文化特色育人

  面对医学高等职业教育的系列新机遇,四川中医药高专运用中医药特色,量身定制打造中医药元素的育人品牌,施行了“高雅艺术进校园”“杏林名家大讲堂”“爱我校园、爱我中医”演讲比赛等寓教于乐、寓教于学的系列文化教育活动。坚持以中医药文化基地建设为载体,多向发力、贯通融入,建设中医药特色的大学校园文化,与盐亭县人民政府联合举办了三届“岐伯文化节”;与绵阳市团委共建“青少年传统文化教育中心”;与科学城一中共同开展“中医药文化进校园”等活动,校园文化在服务该校跨越发展的进程中搭桥铺路卓有成效并让人耳目一新。

  四川中医药高专以文化人,让中医药元素在校园生根开花结果,成为全国医学院中首个用中药材元素提升和丰富校园文化品质的先行者、见证者、坚守者和受益者。(完)

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本网或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新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本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联系方式: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采编部 电话:+86-28-629387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