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四川分社正文

首页 > yawmxf > 中新网四川

雅安:社区阵地“亲民化” 居民获得感和幸福感提升
2022年10月27日 14:03 来源:中新网四川 编辑:曹惠君

  中新网四川新闻10月27日电 (刘刚 彭加权 卢康伟)“现在办事方便又舒心,大厅宽敞亮堂,工作人员态度好,到这里就像回家一样!”近日,70岁大爷陈元礼,在雅安市雨城区青江街道桐梓林社区党群服务中心办理完事务后表示。

  据悉,2020年以来,雅安市在实施社区党群服务中心“亲民化”改造三年行动中,整合资金5000余万元,完成了76个城镇社区阵地改造,实现了硬件设施大提升,“软件”服务紧跟上,空间布局更优化、功能配置更完备、环境氛围更温馨、载体活动更丰富、服务提供更贴心,形成多元素集合型社区,深受居民好评。

  优化空间布局 提高服务保障

户外劳动者驿站。雨城融媒 供图
户外劳动者驿站。雨城融媒 供图

  据雨城区桐梓林社区党委书记吉小燕介绍,过去社区办公条件有限,空间窄,无法为居民提供更多的便民服务。实施社区党群服务中心“亲民化”改造后,社区办公地点搬至迎新街,不仅位置显眼,面积也增加到900多平方米。同时,还增设了亲民便民设施和项目,有休息等待区、接待区、共享书吧、谈心说事区、便民服务区等,居民办事方便快捷,办理事项从60多项增加至百余项,居民要办的事在社区党群服务中心可“一站”搞定。

  据了解,雅安市在社区阵地“亲民化”改造中,既着力补硬件短板,又注重解决机关化、形式化、办公化等“软件”问题,让群众喜欢来、愿意来、经常来。在解决硬件设施上,全市采取国资划拨、配套返还、规划配建等方式,新调配到位26个社区阵地用房,阵地平均面积从200平方米增加到400平方米;采取“社区综合体+社区服务站”的方式,差异化投放资源,建成一批面积较大、功能较强、辐射较广的“综合型”社区阵地,还因地制宜改造提升了一批“站点型”和“多功能”社区服务体系;坚持“办公最小化、服务最大化”原则,改变过去办公区域多、服务区域少的传统模式,推行集中办公,拆除隔离式办事柜台,形成开放式、互动式的“零距离”服务模式;推行“一室多用、错时使用”等措施,使服务用房面积占比提高80%以上,精简各类形式化标识标牌70%以上,社区阵地面貌焕然一新。

  聚焦居民需求 拓展服务领域

户外劳动者驿站。雨城融媒 供图
户外劳动者驿站。雨城融媒 供图

  近日,在雨城区石马社区党群服务中心,居民周华芬咨询独生子女家庭奖励政策,工作人员为她详细解答政策后,她连连表示十分清楚了。在该社区党群服务中心,各办事窗口没有“隔离”柜台,取而代之的是开放式、互动式的“零距离”服务。

  在推进社区阵地“亲民化”改造中,雅安市先后出台《社区便民服务体系标准化规范化便利化亲民化建设方案》《城乡社区工作准入备案制度》等相应的政策措施,依法规范了社区便民服务体系的组织运行、设施标准、服务事项、管理考评等要求,剥离不适宜社区承担的行政事务,为社区“减负赋能”,为更好服务群众提供了制度保障。

  名山区新城社区党委书记王蝶说,社区在做好医保、社保、门牌号、优抚、民政等事务办理的同时,聚焦居民需求,拓展为民服务领域,如托儿服务、老人健康服务等涉及青少年、老年人日常生活的诸多方面,以增设便民服务为载体,让社区成为居民最爱来的“幸福港湾”。

  近年来,雅安市还推动社区与社会组织、社会工作者、社区志愿者、社会慈善资源的“五社联动”,为居民提供针对性、专业化服务,推动构建党建引领、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基层治理体系,设立3支公益信托基金,以项目为纽带培育兴趣类、互助类、公益类等社会组织和群众团体970余个,建立“需求收集、项目发布、申报实施、结项评估”运行机制,依托社区阵地开展专业社工服务。

  营造温馨氛围 提升生活“温度”

  “这里每一件作品、每一样物件都有故事,既是展示本土文化,也是居民与社区情感的纽带。”据雨城区西大街社区党委书记彭怀涛介绍,社区利用居民收集捐赠的关于“三线”建设的老家具、老物件、老照片等,布局了“苍坪山下红色电波”展厅、社区博物馆、“家在西城”宣教馆等功能区,在满足居民情感需求的同时,还增强了集体认同感,建设精神相通、休戚与共的温馨社区,提升了居民的生活“温度”。

  此外,环卫工人、快递小哥、网约车司机等群体,是为城市美好生活辛勤劳作的“小蜜蜂”。雅安全市各社区党群服务中心都面向他们开放服务,并结合社区“亲民化”改造,布点建成了125个户外劳动者驿站,免费提供避暑取暖、热饭饮水、歇脚入厕等服务,同步配套完善有电瓶充电、车辆快修等设施。

  为让社区成为居民的美丽温馨家园,在实施“新民化”改造中,雅安各县(区)注重动员居民群众、辖区单位共建共享,把广泛征求各方意见建议作为“亲民化”改造的“第一环”,把发掘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作为“首选项”,把丰富开展睦邻爱亲活动作为“重点课”,着力营造温暖的社区大家庭氛围,引导居民在社区建设中不断增强参与感、归属感和主人翁意识。(完)

相关推荐

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本网或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新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本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联系方式: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采编部 电话:+86-28-629387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