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四川分社正文

首页 > bwbd > 中新网四川

雅安:研学实践注重乡情教育 传播熊猫文化
2022年11月02日 16:46 来源:中新网四川 编辑:曹惠君

  中新网四川新闻11月2日电 (刘刚 吴莎)在2022四川国际熊猫文化周期间,雅安市雨城区第十小学精心策划,分两批次组织一年级师生走进中国大熊猫保护研究中心雅安基地,开展“关爱大熊猫 共创美好家园”国际熊猫日系列研学实践活动,学习大熊猫文化和科普知识,深化乡情教育。

研学现场。雅安文旅集团 供图
研学现场。雅安文旅集团 供图

  “为什么雅安是大熊猫的故乡?野生大熊猫数量有多少?大熊猫可以活多少岁?大熊猫有几个手指?”近日,雨城区第十小学一年级的同学们怀揣着对大熊猫满满的热爱和对国宝故事的好奇,踏上了探寻大熊猫文化的旅程。路途中,面对好奇宝宝们不断抛出的问题,雅安文旅集团熊猫西游研学老师都一一耐心解答。

研学现场。雅安文旅集团 供图
研学现场。雅安文旅集团 供图

  “今天第一站是基地大熊猫科普中心,从大熊猫的演化、大熊猫的食物,大熊猫的成长过程……”在现场,科普老师利用科普模型,将大熊猫知识娓娓道来。同学们认真聆听,了解大熊猫的饮食习惯和生活习性,懂得保护大熊猫的意义,增强了同学们爱护动物、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

  当天,大家走进基地内功能园区,园区内的圆圆胖胖的萌宝大熊猫也是格外兴奋,或爬上木架休憩,或在水池里打滚嬉戏,或坐在草坪上大口吃着竹笋、竹竿,各种搞怪卖萌、憨态可掬的模样逗得大家笑声连连,憨态可掬的大熊猫深受同学们的喜爱。在参观完园区后,雨城区第十小学美术老师们引导同学们通过分组设计,为大熊猫制作竹编丰容玩具,赠送给了中国大熊猫保护研究中心雅安基地。

  研学中,工作人员告诉同学们,光靠吃竹子,大熊猫营养不足,所以在野外,它们会捕食昆虫、青蛙、老鼠等动物补充营养,但在人工圈养环境下,喂食窝窝头和果蔬,是补充营养和微量元素的最佳方式。基地工作人员详细讲解“窝窝头"的构成成分及制作流程,让同学们成为“大熊猫金牌营养师”,体验大熊猫窝窝头的制作,了解大熊猫的饮食均衡体系。

  据介绍,最有趣的环节是“泥们真好玩”美育课程,通过一天的学习和了解大熊猫的知识,美术老师们带领同学们回顾一天研学活动,通过手脑结合、想象力、创造力,制作出一幅幅栩栩如生的大熊猫手作相框。通过重重考验,同学们也获得了由中国大熊猫保护研究中心颁发的科普志愿者证书。

  雨城区第十小学副校长王琴表示,读万卷书,行万里路。通过本次研学实践课程让孩子们在集体活动中获得快乐,更在体验大自然的过程中得到成长,同时也锻炼了孩子的自理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作为学校有责任和义务为孩子们提供这样的机会,让他们走出课堂,走出学校,收获课本外更多的知识。今后,学校将会根据孩子们的成长规律和特点,设计实施不同的研学课程,真正让孩子们得到全面发展。(完)

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本网或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新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本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联系方式: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采编部 电话:+86-28-629387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