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四川分社正文

首页 > bwbd > 中新网四川

签约金额达1592亿元 国有企业川南片区行投资推进会议暨项目签约仪式在宜宾举行
2022年11月10日 10:12 来源:中新网四川 编辑:曹惠君

  中新网四川新闻11月10日电(吴平华 王春艳)9日,四川省国有企业川南片区行投资推进会议暨项目签约仪式首次以片区联动的形式在宜宾举行,20户在川央企和省属企业参会,国资国企与川南片区自贡、泸州、内江、宜宾四市围绕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先进材料研发、能源开发利用、绿色农业发展等重点领域签署合作协议75个,投资金额超1592亿元。

四川省国有企业川南片区行投资推进会议暨项目签约仪式现场。王春艳 摄
四川省国有企业川南片区行投资推进会议暨项目签约仪式现场。王春艳 摄

  近年来,四川省国资系统深入实施国企改革三年行动,积极融入市州经济建设,有力推动了产业转型升级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川南经济区作为全省第二经济增长极,2021年,川南四市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8761亿元、同比增长8.6%,高于全省0.4个百分点,增速位居五大片区第一位,经济区整体实力和一体化水平进一步提升,为全省经济发展提供了坚实支撑。

  田庆盈指出,此次活动是国资国企与川南四市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生动实践,也是深化企地合作、克难争先,全力以赴拼经济搞建设决战四季度的重要举措。川南经济区地处川渝滇黔结合部,是四川省南向开放的重要门户,是全省最具活力和吸引力的投资热土之一,国资国企近年来在川南四市合作投资了系列重大项目,企地合作基础扎实,前景广阔。

  田庆盈强调,受新冠疫情等不利因素影响,今年全省经济发展下行压力很大,形势严峻,国资国企和川南四市要在贯彻落实四川省委省政府“决战四季度、大干一百天”重大决策部署中勇担当、多作为。国资国企要充分发挥功能作用,为地方“拼经济搞建设”添势赋能,在区域发展大局中展现国企担当,持续壮大国资实力,助力地方经济发展取得更大实效。川南片区要全力以赴稳增长,高水平建设全省第二经济增长极,努力实现经济总量迈向万亿台阶。企地各方要凝心聚力谋发展,继往开来携手共进谱写企地合作新篇章,为推动全省经济社会发展作贡献。

  冯文生在致辞中指出,省国资委与川南四市共同举办国有企业川南行,是企地合作推进川南经济区建设和高质量发展的具体行动和务实举措。当前的川南经济区优势凸显,既有国家战略叠加的“天时”,又有南向开放的“地利”,兼具协同发展的“人和”,发展需求大、投资项目多、未来前景好,国资国企与川南经济区必将携手打造企地合作新样板、新典范。省委省政府对川南省域经济副中心建设作出了重大部署,国资国企要有行动。各企业要突出实体、聚焦主业,主动对接、务实合作,在落实国省重大战略、助力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中实现企业自身高质量发展。

  宜宾市委副书记、市长廖文彬在致欢迎辞中表示,发展是永恒的主题,合作是成功的基石,双赢是共同的愿望。宜宾市真诚邀请兄弟市州和中、省国有企业的领导、企业家多到宜宾考察指导、共谋合作。宜宾市委、市政府将竭尽全力,以最优惠的政策、最优质的服务、最诚挚的合作,为大家提供最理想的投资平台、最宽松的发展环境、最丰厚投资回报。

  自贡、泸州、内江、宜宾四市的领导分别在会上作了拟合作项目推介。中国石油西南油气田分公司、四川省能源投资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作为国有企业代表在会上交流发言。

  在随后的合作项目协议签署仪式上,自贡市签约项目17个、泸州市签约项目16个、内江市签约项目12个、宜宾签约项目30个。

  宜宾是万里长江第一城·中国酒都·中国竹都,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中国早茶之乡、竹荪之乡,也是世界银行咨询报告确定的21世纪长江流域最具开发投资价值的25个城市之一。近年来,宜宾市坚持“实心干事、科学作为”,大力实施高质量发展行动计划,并与中、省国有企业奠定了良好的合作基础和合作前景。2021年宜宾地区生产总值为3148.08亿元,连续4年居全省第3位,增速连续3年居全省第1位;一般公共预算收入为251.18亿元,连续4年居全省第2位。

  当前,宜宾把发展特色优势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作为新型工业化的主攻方向,抢抓机遇、乘势而上,坚定进军数字经济新蓝海和打造以动力电池、晶硅光伏为重点的绿色新能源产业,成功举办了2022世界动力电池大会,经济社会发展迈上新台阶、呈现新气象、开辟新境界,正朝着加快建成国家区域中心城市的目标阔步前行。

  此次活动,自贡、泸州、内江、宜宾市有关市领导作项目投资推介,中石油西南油气田分公司、省能投集团负责人作交流发言。会前,参会代表还前往宜宾锂宝新材料有限公司、东部产业园能源港和东部产业园时代公园进行参观考察。部分在川央企、省属企业主要负责人,四川省国资委相关处室负责人,川南四市有关区(县)、市级部门、市属企业负责人参加活动。(完)

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本网或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新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本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联系方式: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采编部 电话:+86-28-629387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