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四川分社正文

首页 > bwbd > 中新网四川

东坡区委书记廖小宁:让东坡文化可观、可感、可知
2022年11月11日 20:14 来源:中新网四川 编辑:韩金雨

  中新网四川新闻11月11日电 (唐倩)11月10日,在2022四川省文化和旅游发展大会上,四川省委省政府正式命名成都市锦江区、泸州市纳溪区、绵竹市、青川县、隆昌市、宜宾市翠屏区、通江县、眉山市东坡区等8个县(市、区)为第四批天府旅游名县,并为其授牌。中国新闻社四川分社采访了东坡区委书记廖小宁,采访内容如下:

  问:大家都知道眉山市东坡区是大文豪苏东坡的家乡,简要介绍下东坡区有什么特色文化旅游资源?

  答:东坡区因苏东坡而得名,是苏洵、苏轼、苏辙“三苏父子”的故乡,建置史已逾2300余年,是国家园林城市、国家森林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全国文明城市,最独特的文旅标识是“一祠一地一城”。一祠,即三苏祠。一地,即东坡醉月地。一城,即千载诗书城。全区还拥有连鳌山、短松冈等“三苏”遗址遗迹,先后创建三苏祠、眉山“中国泡菜城”等7个A级景区,区内还有2家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个国家工业遗址,《少年苏东坡传奇》在全国18个电视频道和27个网络频道热播,形成以三苏文脉、东坡文化为内核,三线红色文化、传统农耕文化、现代产业文化为支撑的千载诗书城,是省级全域旅游示范区。

东坡区委书记廖小宁。(向宇 摄)
东坡区委书记廖小宁。(向宇 摄)

  问:刚刚召开了2022文化和旅游发展大会,东坡区也领到了第四批天府旅游名县奖牌,请问书记有什么感受?

  答:三年创建,来之不易,十分珍贵。感谢省委、省政府和全社会各界朋友对东坡文旅高质量发展的期许和激励,我们倍感荣誉也深受鼓舞。我们将以成功创建天府旅游名县为新起点,深入贯彻全省文化和旅游发展大会精神,一是依托“一祠一地一城”,推动文旅集群发展、新业态重点突破、产业链全方位构建,不断提升东坡文旅知名度和美誉度。二是抢抓“双城”“同城”国省战略机遇,依托成都都市圈区位和交通优势,构建“文旅+”融合新格局,推动东坡文旅产业和文化事业高质量发展。三是紧跟全省“建设新时代文化强省”“推动文化旅游深度融合发展”决策部署,积极融入全省重点文旅走廊,为加快建设世界重要旅游目的地贡献东坡力量。

  问:今年东坡区成功获评“天府旅游名县”,经济社会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就,请介绍一下东坡区创建天府旅游名县的具体举措?

  答:创建天府旅游名县的过程也是东坡区抓实文旅兴区、构建文旅格局、升级文旅生态的过程。一是市区同创、高位推动。东坡区是市委、市政府所在地,市区一体、共同发力、优势独特。书记和市长亲自谋划、亲自推进、亲自督导;市级各部门协同配合、全力支持,占尽了天时、地利、人和,营造了浓厚氛围、凝聚了强大合力。二是整合资源,加大投入。鲜明文旅基础配套、财政投入、项目实施、要素保障“四个优先”。区财政投入8000万元用于创建,投资6100余万元做好“三苏”遗址遗迹的保护性开发;组建东坡老家文旅公司,整合传媒、文化、文创等资源,统筹文旅项目招引实施,全力保障土地、资金、人才等要素供给。三是对标对表,锻长补短。对照天府旅游名县创建8大项16小项120余个细化指标,锻长补短,抓实40余个指标提升和旅游大数据中心、旅游集散中心、旅游驿站等23个点位打造。我们始终发挥东坡区独特文旅优势,推动三苏祠获评成渝十大文旅新地标,引育东坡水街、眉州文化村等新场景、新标识,建设好川派餐饮创新发展先行区,打造多元化、全龄段精品旅游线路,获评全国研学旅行基地。

  问:请问东坡区如何贯彻落实二十大精神和全省文化和旅游发展大会精神,推动文化旅游产业高质量发展,持续擦亮天府旅游名县“金字招牌”?

  答: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推进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本次全省文旅大会更为我们标定了新的发展目标和发展方向。东坡区将始终牢记嘱托、感恩奋进,以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为首要政治任务,坚定扛牢传承三苏文脉、弘扬东坡文化的新时代担当,以东坡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为主线,加速以文化人、以文塑城、以文兴业,加快建设新时代文化强区。一是描绘“千载诗书城”全景图。加快实施三苏祠景区提档升级、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创建、三苏遗址遗迹保护利用、历史文化街区打造、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少年苏东坡传奇》IP应用转化”六大文旅工程,让三苏文脉、东坡文化可观、可感、可知。二是夯实“东坡醉月地”新基底。以穿越盛世水街二期、世界川菜产业园等重大文旅项目为引领,打造以东坡文化、东坡美食、文创演艺、夜间经济为核心的“东坡醉月地”文化旅游消费新场景。三是释放“东坡老家”新魅力。高水平办好“东坡文化月、东坡文化节、东坡文化学术高峰论坛、中国泡菜食品国际博览会”等知名会节,做特做优“东坡泡菜、东坡大米、东坡春见”等区域品牌,让东坡老家远者来、近者悦,为建设文化强省、旅游强省贡献东坡力量。(完)

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本网或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新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本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联系方式: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采编部 电话:+86-28-629387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