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四川分社正文

首页 > bwbd > 中新网四川

从河北定县到四川郫都战旗村 《晏阳初》读书分享活动举行
2022年11月13日 12:56 来源:中新网四川 编辑:韩金雨

  中新网四川新闻11月13日电 12日,一场穿越中国乡村建设百年发展历程的“读剧”活动在郫都区战旗村四川振兴培训学院举行。据悉,此次活动由郫都区委宣传部、郫都区委统战部、郫都区总工会、民进四川省直工委思想宣传部主办。

活动现场(主办方供图)
活动现场(主办方供图)

  这是一次职工阅读活动的创新,以战旗为“读”剧场,结合“沉浸式”演出形式,特邀知名作家、《晏阳初》作者苗勇与书评家、朗诵艺术家、音乐人、读者,打破阅读、观看和表演边界,将《晏阳初》这一历史人物“穷干,苦干,硬干”了一辈子,“从中国干到世界上干”的不凡人生片段精彩再现出来。

  “我对我的上帝和生我养我的土地起誓:我将用我的双手和灵魂投入工作,直至打碎将我们的人民束缚在贫困、无知、疾病和自私之中的锁链。”身穿布衣长衫的“晏阳初”一段激扬的讲演,将人们带到了中国乡村建设百年探索的起点。

活动现场(主办方供图)
活动现场(主办方供图)

  1929年,晏阳初从美国获博士学位后举家迁往河北定县,建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实验室”,一干就是10年,干出了“定县经验”。从经历时间之久,实验规模之大,设施之完备以及内容方法之周全与科学等方面看,它在当时颇具声势的全国乡村建设运动中,无疑是最具代表性的。

  据悉,此次“读剧”活动不仅形式创新,最突出的是理论上的思想创新。打破了时间和历史的隔阂,将百年前由晏阳初、梁漱溟、陶行知、卢作孚等乡建先贤的探索,作为读懂中国乡村建设百年探索路径的“起点”。

活动现场(主办方供图)
活动现场(主办方供图)

  作家苗勇在接受采访时说,晏阳初是中国近现代平民教育和乡村改造运动的倡导者和实践者,也是谈到中国百年乡村建设事业时绕不开的人物,但因在国内的建树多在1949年以前,其1951年后的影响又多见于异国他乡,加之国内改革开放前较闭塞、落后的现实境况,导致了“国人不识晏阳初,川人不识晏阳初”,但晏阳初却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四川巴中人,是我的同乡,自小就听说他并仰望他。为此,利用业余时间和节假日,经十多年努力,翻阅大量历史文献,寻迹回访70多个部门(单位)100多位知情人土,撰写了《晏阳初》。

  据悉,《晏阳初》在2021年9月由人民东方出版社出版,书一出版,立即引起思想学术界和文艺界热评,不到9个月再版12次。260多家媒体都刊发了消息和评论文章。

活动现场(主办方供图)
活动现场(主办方供图)

  对此四川省诗歌学会会长,囯家一级作家曹纪组评价到,这本书当下之所以畅销,对人物传记题材的创新与打破,而且揭示了读懂中国的另一面。苗勇从另一个人文视觉,向我们揭示了二十世纪中国走向世界的另一种人文奋斗,中国传统文化通过“晏阳初”赢得了世界的尊重,晏阳初是践行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一中国价值观的先行探索者。

  作家凸凹认为,从社会强烈反响中,让我们看到了晏阳初的思想和梁漱溟、陶行知、卢作孚等乡建先贤的思想一样,都“活在当代中国”。特别是晏阳初平民教育思想与当前的教育改革高度契合,晏阳初乡村建设理念与当前正在实施的乡村振兴战略高度契合,晏阳初让人类共同富裕行为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高度契合,这是这本书之所以能够“一石激起千层浪”的根本原因。

  以读剧会的形式进行沉浸式阅读,身穿布衣长衫的“晏阳初”,穿越时空,来到战旗,发表了一段激情讲演后,又与作者苗勇、战旗村党委书记、全国劳动模范高德敏、战旗村第一书记卢星宇同桌交流,这一穿越的历史瞬间立即引发了全场读者都纷纷抢拍。

  《晏阳初》作者资料

  苗勇,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四川师范大学晏阳初研究院特邀研究员。2007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著有诗集《山韵》,散文集《山民》《散落的文字》,杂文集《小曲乱弹》,文论集《星星点点》,报告文学《丰碑》《历史不会忘记》《曾溪口》等16部。

  其中《丰碑》获2004年首届报告文学奖,《巴山背二歌》获第二届全国职工新创歌曲三等奖和四川省“五个一”工程奖,《曾溪口》荣获第七届四川文学奖、梁斌长篇小说奖,成都市五个一工程奖,入围茅盾文学奖。

  长篇传记体文学《晏阳初》,该书2021年9月,由人民东方出版社出版发行。书一出版,立即引起思想学术界和文艺界热评,不到9个月再版11次。目前新华社、《人民日报》《光明日报》《文艺报》等200多家媒体相继刊发评论文章,近1亿人次点击量,被人民东方出版社评为年度十大好书,获好书探中外十本好书和好书人气第一名,被中国出版传媒商报、新浪、政帮智库等20多家媒体(智库)评为好书。(完)

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本网或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新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本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联系方式: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采编部 电话:+86-28-629387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