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四川分社正文

首页 > bwbd > 中新网四川

泸州江阳:助企纾困搭上“数字快车”
2022年11月18日 19:38 来源:中新网四川 编辑:尧欣雨

  中新网四川新闻11月18日电 (邹立杨)日前,在位于泸州市江阳区黄舣镇的泸州宏太阳包装有限公司,工人们正在忙碌地生产酒类包装产品。“前段时间招工困难,多亏了区工商联和区人社局的帮助,为企业发布用工信息,解了燃眉之急。”该企业相关负责人介绍,有了区上部门的帮助,企业很快招到了300多名工人,实现了满负荷生产。

  这是江阳区工商联今年开通“数字快车”服务,助力“拼经济、搞建设、抓发展”,推动民营企业健康有序发展的生动案例之一。

  “‘数字快车’就是利用数字化渠道,进一步收集企业诉求,以工商联作为联系沟通纽带,促进部门、园区、金融机构等与企业间协同解决发展中的困难。”江阳区委统战部副部长、区工商联党组书记、常务副主席罗洪猛说。

  畅通问题反映渠道,精心打造3类线上平台

  “数字快车”怎么建?今年5月起,江阳区工商联精心打造3类线上服务平台,建立“数字快车”精准服务体系。

  江阳区工商联建立包括各街镇相关负责人在内的微信群,15个街镇基层商会、1个园区分别建立一个民营经济人士微信服务群,分层分类及时处置反馈企业诉求、意见和建议;落实惠企政策“指尖”查询平台,在常态化开展企业走访活动中,向企业负责人发放服务卡并引导其扫码查询,指导工业、服务业等5类市场主体负责人快捷查询各种税费优惠和各项支持政策。同时,依托江阳区“江潮”APP平台,专门设置惠企政策版块,做到分类清晰、内容具体,方便企业快速查到所需政策。

  “微信群可以收集诉求,其他两个平台方便企业第一时间掌握优惠政策。”江阳区工商联副主席董清鲜介绍,目前,微信群共收集处置各类信息10万余条,发放联系服务卡3万余张,实现惠企政策查询超过1万次,“江潮”APP平台惠企政策版块点击量达20万次。

  一线收集企业诉求,“数字快车”服务站建到园区

  为服务园区各类企业,江阳区工商联还将“数字快车”服务站建到泸州国家高新区江南科技产业园。

  “园区有企业470多家,更方便提供一站式服务,进一步提升服务能力和服务质量。”江南科技产业园管委会分管领导陈宇担任“数字快车”企业服务站站长后,利用自己熟知企业的优势,第一时间为企业排忧解难。

  近年来,泸州邓氏烟酒食品有限公司在农特产品加工方面发力,将农产品加工车间建到了江南科技产业园,助力更多泸州农特产品走出去。“如果仅仅依靠企业自身渠道,产品销路有限。”了解到这一诉求后,陈宇向江阳区工商联反映。江阳区工商联利用自身“人脉”优势,主动牵线搭桥,帮助泸州邓氏烟酒食品有限公司联系对接邮政、京东等平台,为泸州特色农特产品线上销售架起了桥梁。

  “在了解到邓氏烟酒门市租用情况后,我们和相关部门联系,利用优惠政策,为其减免房租20余万元。”罗洪猛说,通过开通“数字快车”、建设“数字快车”服务站,江阳区工商联发挥企业“娘家人”作用,积极牵线搭桥,联系住建、经信、人社等部门以及江阳农商行等金融机构,共同为企业解决融资、项目审批等方面的问题。

  “234+3”服务机制,推动问题解决落到实处

  打通“数字快车”后,企业反映问题是否真正得以解决?“234+3”服务机制的实施回答了这一问题。

  “234”即“234”工作交办机制:2个交办原则,按“谁主管、谁负责”“谁属地、谁牵头”原则,明确职能部门和服务单位;3个办理要求,明确企业诉求办理时限、责任单位、承办领导;4个办理方法,个性问题因企施策,共性问题成批化解,简单问题属地管理,疑难问题专题协调。

  在此基础上,还落实“三办”处置机制。对涉及两个以上单位办理的问题实行部门“联办”;诉求办理单位明确专人“专办”;督导组对诉求办理情况实行全过程“督办”,确保办理成效。

  “区上相关部门实行不定期抽查,向企业了解问题解决情况,让‘数字快车’不流于形式。”董清鲜说,在服务企业中,还实行工商联、检察院、园区“三方联动”,在走访中为企业发展服好务,并为企业发展划清“底线”,让其安心发展。

  “数字快车”的开通,让企业问题解决真正快起来:泸州优博科技有限公司顺利招满70多名员工,山村酒业金融授信问题创新解决,四川天植中药股份有限公司规划完善后顺利过审,忆家香文化广场品质进一步提升……

  据悉,“数字快车”开通以来,江阳区收集的5122个事项已全部办结,兑现各类奖补资金2.52亿元,帮助市场主体融资185.45亿元,为336家中小微企业和76家个体工商户减免房租779.2万元,新增城镇就业4962人。(完)

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本网或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新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本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联系方式: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采编部 电话:+86-28-629387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