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四川分社正文

首页 > bwbd > 中新网四川

汶川:藏在“绿水青山”间的“致富密码”
2022年11月23日 16:19 来源:中新网四川 编辑:曹惠君

  中新网四川新闻11月23日电 (伍排勇  欧阳漆)薄雾朦胧,竹林摇曳,百年杉木、成片的李子树已经泛黄。初冬时节,走进汶川县灞州镇平均海拔2300米的克枯村巴布纳森林公园,让游客感受到藏匿大山深处的自然生态之美。

游客接待中心。
游客接待中心。

  “我们现在正在建设的是巴布纳森林公园入口大门,这是一个以羌民族图腾‘羊头’为主体,其中融入了冰瀑、杜鹃花、草甸等森林公园自然景观元素。”灞州镇克枯村驻村第一书记钟毅介绍,为让游客体验到当地得天独厚的自然生态环境,为游客提供一个直观的入园感受,目前巴布纳森林公园的入口已经进入主体施工阶段,一个月后就能完工,预计在冬季冰瀑景观形成前可以对外开放。

  巴布纳森林公园是四川省林业和草原局在对口帮扶中充分发挥优势资源,于2017年在原四川省林业厅的帮助下,以原大寺村全村范围为界,经四川省人民政府批准设立了四川省巴布纳森林公园。该森林公园占地936.27公顷,公园内共有植物554种,动物229种,蕴藏着冰瀑、高山杜鹃、草甸等自然景观。

大寺冰瀑。
大寺冰瀑。

  为充分发挥森林公园的最大经济效益,从绿水青山和冰天雪地中找寻到振兴乡村的致富新“密码”。四川省林业和草原局派驻汶川帮扶工作组经过反复调查研究,认为克枯村在成都2小时经济圈内,当地生态旅游已有年10万人次的客源基础,发展乡村生态旅游产业的基础条件较好。在乡村振兴中,村两委决定在大力发展特色水果产业的基础上,通过发展生态旅游新业态新场景,进一步促进当地群众增收致富。

  “在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阶段,我们更要带领老百姓发展富民的产业,在这种思路的引领下,我们坚持做好巴布纳森林公园的保护工作,同时利用好巴布纳森林公园的良好的生态本底,大力发展生态旅游这一富民的产业。这两年我们已投入了近3000万元,示范、引领、带动生态旅游新场景新业态,相信下一步当地的百姓会逐步参与到民宿、农家乐的发展和整个生态旅游产业链中来,让克枯村成为一个生态美、产业兴、百姓富,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乡村振兴示范村。”钟毅说,为推动乡村旅游发展,在四川省林业和草原局的支持下,克枯村编制了《巴布纳森林公园总体规划(2021-2030)》《汶川县灞州镇克枯村乡村生态旅游规划策划落地性方案(2021-2025)》。明确了分三期实施,规划总投资6000-8000万元。

克枯村森林小木屋
克枯村森林小木屋。

  其中,一期主要围绕公园内大寺冰瀑景观提升和游客服务集群开展建设;二期围绕森林公园、高山杜鹃草甸景观和体验、服务设施等进行打造;三期将利用当地民俗文化,打造夜生活风情街、农家乐、羌文化演绎等项目。

  灞州镇党委书记张琴介绍,随着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深入推进,灞州镇在乡村振兴中充分利用生态资源禀赋大力发展生态旅游新业态,成功探索出“两山”理论发展转化的新路径。

  “昨天和朋友来到这个地方,感觉真的是太美了,冬天还有冰瀑。过几天结冰了我要把所有的好朋友、闺蜜都带到这里来,好好的享受一下这里的小木屋、温泉和美景、美食。”来自成都的游客黎浬在体验了当地的自然生态环境后,表示还要带更多朋友来玩耍体验。

  村里的旅游基础设施逐步完善了,游客越来越多,村民们看到村里的乡村旅游发展,纷纷自愿参与到村里旅游建设中。村民张光桃家紧邻着村集体便将家里200多平米的住房出租给村里引进的旅游公司经营。“房子装修都是公司出钱,他们一次性租用八年,八年后可以续租,也可以自己经营。现在每个月有1500元租金,自己还能在家里打工。没想到我们高山上也能吃上旅游饭。”

游客拍照打卡。
游客拍照打卡。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大自然赋予人类的宝贵财富。近日,生态环境部为第六批51个“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进行授牌命名,汶川县名列其中。这是汶川县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积极探索点绿成金、转绿为金、添绿增金的“两山转换”路径,实现“高颜值”生态推动全域高质量发展。

  “巴布纳省级森林公园设立以来,汶川县结合保护和发展的实际,科学编制巴布纳省级森林公园总体规划,用规划指导发展,加快构建分类科学、布局合理、保护有力、管理有效的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保护地体系。同时,在保护中合理的开发利用,促进森林资源生态价值转化。”汶川县林草局副局长杜鹃介绍说,汶川县将坚持生态建设产业化、产业发展生态化、突出乡村振兴、新农村建设,着力发展以大熊猫生态旅游业为旗舰,以竹产业、木本油料、林下经济、森林药材、森林康养等为支撑的特色生态产业实现生态保护与产业发展的双赢。

  近年来,汶川县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全面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以“重在保护、要在治理、高质量发展”为主线,以“一江四区”为重点,着力加强生态环境保护,通过大力实施天然林保护、干旱河谷生态治理、大规模“绿化全川”、地质灾害防治等重点生态工程,不断筑牢长江上游生态屏障。(完)

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本网或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新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本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联系方式: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采编部 电话:+86-28-629387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