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四川分社正文

首页 > bwbd > 中新网四川

宜宾召开本土民营经济发展大会 集聚发展新动能
2023年01月31日 13:06 来源:中新网四川 编辑:曹惠君

  中新网四川新闻1月31日电(吴平华 王春艳)30日,在继节后上班第一天的“四化同步城乡融合”现场推进会的2天后,四川宜宾市又召开本土民营经济发展大会,认真落实中央、四川省、宜宾市关于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决策部署,进一步提振民营经济发展信心,推动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

宜宾市本土民营企业发展大会会场。王宇 摄
宜宾市本土民营企业发展大会会场。王宇 摄

  “宜宾正在加快建设现代化区域中心城市,我们组建了工作专班,为每个企业提供全方位、全天候、全链条的保姆式服务。风从三江起,扬帆正当时。我们诚邀各位企业家和我们携手,在宜宾兴业、共商合作、共谋发展、共创辉煌。”现场,宜宾市领导化身“超级推销员”,围绕农工旅融合产业、科技配套服务业、生活服务业和建筑装饰装修业,向与会嘉宾开展投资创业推介,并进行政策解读、分析行业发展机遇、市场前景,进一步增强与会嘉宾在宜、来宜发展的信心和吸附力。

  听完市领导的推介,返乡过年的宜宾籍企业家陶永刚再一次拿起会场内专门准备的《发展机会清单》认真看了起来。“一直在浙江从事包装印刷产业。回来过年看到家乡这几年的变化,觉得确实发展势头好,商机多。这个清单很详细,包含的机会多,所以看看能不能找到合适的投资方向。”陶永刚表示。

优秀本土民营企业授牌颁奖。 王宇 摄
优秀本土民营企业授牌颁奖。 王宇 摄

  宜宾丰川动力科技有限公司是在宜宾孵化和成长的科技型民营企业,主要从事电动汽车多档位电驱动和光伏储能智能微电网系统的研发、生产和应用。公司总经理陈红旭是土生土长的宜宾人。此次大会上,他受邀作为优秀返乡创业企业家代表发言。

  一站上发言台,陈红旭就直言宜宾市委市政府对企业的帮助。“这五年我们得到了宜宾市委市政府全方位的关心和支持,帮助我们解决了厂房、资金、市场、人才等一个个难题……可以说,是宜宾人民一步步地教会了我们何为产教融合、何为绿色能源大产业、何为干事创业应有的劲头,是宜宾优秀的创新创业环境给了我们成长的土壤和阳光。”

  面向未来,已成功积累70余项专利技术的丰川动力将聚焦电驱动系统和分布式光伏储能系统的电控技术,持续投入研发,整合上下游产业链资源,拓宽产品应用场景,努力成长为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同时,因为感恩宜宾市委市政府的关心帮助,公司也将充分发挥丰川动力的技术人才优势,把更多的宜宾子弟培养成优秀的汽车电子工程师和光伏储能系统应用工程师。

  “我们看好宜宾这座城市,因为这座城市给了我们创业的机会、成长的环境、可期的未来和创新创业过程中温暖的宽容。我们坚信,宜宾这座城市一定可以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进程中抓住数字经济新蓝海和绿色新能源两大产业机遇,给世界‘一蓝一绿’两片美丽的叶子。我们愿意做这两片叶子上的露珠,折射出宜宾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美丽光芒!”陈红旭由衷表示。

  与会人员观看了宜宾投资创业专题片,对30家优秀本土民营企业进行了授牌表扬,还举行了宜宾民营企业家“百千万”工程启动仪式。

  近年来,宜宾市高度重视民营经济发展,以“两个健康”示范市创建为引领,不断完善政策措施,优化发展环境,持续提升民营企业发展的含金量、含新量、含绿量,民营经济也不负所期,总量规模持续扩大、产业结构继续优化、发展活力持续增强,成为了宜宾经济发展的主力军、转型升级的排头兵、平稳发展的压舱石,撑起了全市经济总量的“半壁江山”。

  2022年,宜宾市民营企业在“一蓝一绿”新赛道上快马加鞭、奋勇争先,勇当宜宾经济转型升级的排头兵。全年宜宾民营经济增加值1977.76亿元,占全市GDP的57.7%。全市民间投资同比增长9.2%,居四川省第四位。动力电池、晶硅光伏等新兴产业迅速成势、集群发展,2022年实现产值1209亿元。其中,动力电池同比增长3.4倍,智能终端同比增长9.0%。

  宜宾近年来深入实施科教兴市、人才强市战略,也为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有效的的科技和人才支撑。目前,宜宾有民营“专精特新”企业137家,占全市“专精特新”企业的93.8%;民营高新技术企业224家,占全市高新技术企业的93%;民营科技型中小企业1334户,占全市科技型中小企业的99.6%,民营企业板块科技创新活力强劲。(完)

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本网或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新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本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联系方式: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采编部 电话:+86-28-629387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