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四川分社正文

首页 > bwbd > 中新网四川

泸州龙马潭: 引进高层次人才 助力打造高水平国家区域医疗中心
2023年02月10日 15:01 来源:中新网四川 编辑:曹惠君

  中新网四川新闻2月10日电 (韦小红 汪静)近年来,随着西南医科大学实施“人才强校”战略,通过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出台一系列人才队伍建设制度,加大高层次人次引进力度,初步实现人才聚集效应,为泸州打造高水平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奠定了坚实基础。

  肖占刚是西南医科大学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2016年在香港中文大学正在进行博士后研究的他,以团队引进的形式到西南医科大学工作,主攻肿瘤免疫治疗技术研发与应用。

  “以团队形式到西南医科大学,这样对团队科研成果的转化有很大的帮助。”肖占刚说,另外,西南医科大学还为团队提供了很好的实验平台,以及充足的科研经费。

  当时,西南医科大学以团队引进的形式成功引入了这个在香港中文大学的团队,团队共有6名博士。正是有了这样成熟的团队,肖占刚所做的研究在短时间内就实现了新突破。

  “如今,团队开发出了在一天之内就能够快速筛选出免疫细胞——瘤浸润性T淋巴细胞,它能够杀死肿瘤细胞。”肖占刚说,现在,这个技术已经进入临床。

  肖占刚团队来到学校后,在学校的科研平台进行了一系列基础实验研究,但是在转化方面还有一些困难。因此两年后,学校与龙马潭区合作建立了一所专门从事转化医学研究的非营利性学术机构——川南医学转化研究院,为川南地区建立第一套完整的、国际领先的肿瘤免疫治疗平台,也为进一步引进国内外更多科研资源、人才资源搭建了重要平台。

  “将科学技术转化成科学成果,短短的两年内,在实现这一目标上,团队取得了突飞猛进的进展。”肖占刚说,下一步,团队将不断努力,把这一技术扩大规模运用,让更多老百姓受益。

  和肖占刚不同,该校副研究员梁思成则是夫妻两人一起引进过来的,他说,2017年从中科院大连化物所博士毕业后,在大连市政府机关工作,但是自己专业根本得不到发挥,不能学以致用感到很惋惜,因此一直想从事自已所学的专业,正好2018年西南医科大学向他抛来了橄榄枝,目前他在学校从事粪菌移植技术研究和大型精密仪器检测平台管理工作,妻子齐晓怡则是学校附属医院皮肤科的副教授。

  “学校的人才引进政策力度很大,比如说部分科研启动资金,科研平台和行政管理平台等等。”西南医科大学副研究员、大型精密仪器检测平台负责人梁思成说。

  “学校还为我们解决了后顾之忧,包括孩子的教育问题和父母的医疗问题。”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医院皮肤科副教授齐晓怡说,从最初的恐惧到融入,她如今越来越喜欢这个温暖的学校和城市。

  有了学校全方位的政策支持,梁思成来到学校后,全身心到投入他主攻的粪菌移植技术,目前已经进入临床运用阶段,在治疗消化道系统、神经轴系统等方面疾病表现出很好的效果,为病人提供了新的医疗技术。

  “把菌群移植运用到临床领域,我国走在世界前列。我也希望自己在整个菌群移植技术的推广和标准化的进程中能够做出一份贡献。”梁思成说,下一步,他们想要进一步开展基础和临床科研工作,特别是把试营证和技术的体系做实做牢,更好服务大众。

  西南医科大学是地处西部非省会城市的省属高校,学校在“引才、留才、用才”方面不具备先天优势,因此学校出台一系列人才队伍建设制度,在人才“引、培、用”方面下功夫,实现了人才数量不断扩大,人才质量不断提高,人才结构日趋合理,为学校高质量发展注入源头活水,助力泸州打造打造高水平国家区域医疗中心。

  “加强学校人才引进顶层设计和人才制度建设。对于人才,学校采取的是一事一议、一人一策。”西南医科大学教师工作部部长、人事处处长刘文胜介绍,引进的人才,三年以内可以破格晋升高级职称。

  据悉,近年来,西南医科大学人才引进成果明显。从2017年以来,学校引进的博士300余名。目前学校博士总数达到了630多人,专任教师中的博士超过47%。

  人才引进后,学校的学科建设、专业建设、科研方面等取得了很好成绩,让西南医科大学为云贵川渝结合部的6000万人民的健康更好地保驾护航,为泸州市以及云贵川渝结合部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贡献。(完)

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本网或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新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本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联系方式: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采编部 电话:+86-28-629387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