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四川分社正文

首页 > bwbd > 中新网四川

泸州龙马潭援彝教师姚能平:衣带渐宽终不悔 惟愿凉山教育兴
2023年02月23日 14:14 来源:中新网四川 编辑:曹惠君

  中新网四川新闻2月23日电 (刘春艳 左存锋 刘萍鑫)他牢记帮扶使命,扎根普格县一类学校中连续多年教育质量倒数第一的荞窝镇中心校,用一颗赤诚奉献之心,把满腔的热血献给了凉山的孩子们,短短一年多时间,赢得了孩子的爱戴,家长的信任和社会的赞誉。2021年8月,他肩负“省内优质学校对口帮扶深度贫困县中小学校”使命,支教普格县荞窝镇中心校并担任荞窝镇中心校校长。

姚能平在工作中。龙马潭区融媒体中心供图
姚能平在工作中。龙马潭区融媒体中心供图

  他就是来自泸州市龙马潭区的支教教师,泸化小学的党支部书记、校长姚能平。

  困难重重,任重道远

  援彝工作是民族地区脱贫攻坚一项异常艰巨的工作,是缓解贫困代际传递的最有效的途径。

  作为一个在泸州城区工作27年的同志,突然要到偏远民族地区、一所“远近闻名”的学校担任校长,老师不认识,底子不明了,情况不了解,但他没有退缩,而是毅然选择担负起这项重任。

  他带领“校联体”援彝团队克服了远离亲人朋友等众多困难后来到学校,发现情况远没有想象中乐观,语言不通、学生纪律松散等状况接连不断。县教研室反馈学校2021年春期成绩,全县一类学校语数考核12个班科中,10个倒数第一的班科在荞窝镇中心校。学生旷课、逃学成了家常便饭,违纪事件层出不穷,教师和学校经常被请去派出所协助处理涉及学生的事情……这些情况,让他深感任重道远。

  稳扎稳打,从零开始

  他在深入全面地了解校园情况后,提出了学校提升初步规划:一年抓常规,二年提形象,三年塑文化。先从规范教师劳动纪律、规范学生上下学秩序、规范师生课堂行为、规范学生生活习惯等行为入手,一步一步往前推,稳扎稳打一切从零开始。

  他认为,自己要先行动起来带动师生做出改变。于是,他就成了学校起得最早,睡得最晚的人。每天5点40起床,6点他就开始巡视校园各个角落,检查教室和办公室的安全、秩序和环境卫生,并在学校工作群中提醒各班级的注意事项,为全校师生一天的工作学习做准备。6点20,他准时出现在食堂门口和值班老师一起查看配送菜品的情况。6点50巡视住校生起床情况。7点查看六年级早读情况。7点40一到,他就要去校门迎接走读学生进校,监督学生佩戴红领巾,提醒学生不要携带垃圾食品。

  早饭后,他逐一检查各班卫生和早读情况,做得好拍照表扬,做得不好及时提醒。在上课时间,不定时巡查学生、老师的课堂纪律、班级管理、精神面貌等情况并详细记录。10点定时通报全校各班学生到位情况。

  午餐时间,他在各班教室门口,看看班级学生就餐的秩序、节约和卫生情况。

  下午放学,他又准时在校门外维持秩序,监督学生们有序放学,不买垃圾食品。

  住校生晚自习期间,他再次出现在教室外,查看住校生的学习和晚自习教师的辅导。

  深夜,巡视完学生就寝情况后,他才拖着疲惫的身体回到寝室。

  此外,他还主动向兄弟学校学习请教教学、管理等问题;带领教师团队与兄弟学校联合教研;组织援彝教师和当地教师青蓝结对;参加每一场教研活动;召开控辍保学动员大会;经常家访、送教下乡,鼓励娃娃多读书;拿着锄头在小农场除草开垦……

  教师大会上,老师们讲得最多的体会是学校整体师德师风、校风变得越来越好。全校师生都在朝着认真工作,积极学习的方向迈进。

  不忘初心,硕果累累

  一年来,他带领援彝的同志们到残疾学生家送教12次;走村入户家访20余次,成功劝返辍学生6名。

  一年来,学校学生在校内抽烟、打架斗殴、翻围墙等违纪事件减少了百分之90%;涉及学校师生的报警没有出现;教师到派出所接学生事件没有发生。

  更为可喜的是2021年秋期普格县教研室成绩反馈,荞窝镇中心校10个多年倒数第一的班科,有8个班科甩掉了倒数第一的帽子。

  学校教育教学水平整体提升:普格县艺术节中,学校选送的节目获得3个一等奖,1个二等奖;学校大课间活动被推荐参加凉山州参赛;荞窝学校被推荐为四川省“校对校”帮扶先进集体;姚能平被凉山州委、州政府评为先进支教教师。

  2022年,荞窝镇中心校毕业班考核结果不再是倒数第一;普格县教育高质量发展大会表扬的10名教学质量进步教师中,荞窝镇中心校就有7名,其中3名是支教教师。

  学校教风、学风、校风有了质的飞跃,社会评价由负转正。宁秀英老师下乡入户遇到学生家长阿皮某某,阿皮某某激动地说:“学生在学校的行为习惯越来越好了,学习质量也提高了,我们家长太高兴了。”住在学校附近的学生家长拉马某某说:“我们现在喂的鸡鸭和鱼,再没学生来破坏了。”

  这些成绩的取得,依靠的是彝汉教师团队战斗力的激发,也源于他对教育事业的执着热爱,更源于他对支教工作的担当。(完)

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本网或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新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本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联系方式: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采编部 电话:+86-28-629387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