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四川分社正文

首页 > bwbd > 中新网四川

绵竹:发挥个协桥梁纽带作用 助推经济高质量发展
2023年03月03日 13:53 来源:中新网四川 编辑:祝欢

  中新网四川新闻3月3日电 (罗天琪)优化营商环境、解决融资难题、加强服务保障……多年来,绵竹市致力于服务个体私营企业,充分发挥个私协会的桥梁纽带作用和参谋助手作用,让其当好政策法规的普及者、深化改革的推动者、能力素质的提升者,助推全市经济高质量发展。

  主动服务  解决个私企业“急难愁盼”

  绵竹市个体劳动者协会成立于1982年,40多年来为绵竹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许多贡献。近年来,在绵竹市市场监管局的指导下,绵竹个协大力开展“主动服务”“上门服务”“远程服务”,将党委政府的方针政策传递到广大个体工商户之中,及时了解个体工商户及小微企业的急难愁盼。

会议现场。 绵竹市委宣传部供图
会议现场。 绵竹市委宣传部供图

  “绵竹市苏兴街今日家园段停车时间只有70秒,该路段以建材机电商户为主,经营的货物较重,商家每天装卸货物次数较多,无法在规定时间内完成货物装卸,导致商家无法正常经营……”2021年3月,苏兴街40余户个体工商户向市个协反映停车难问题,市个协在了解情况后,针对个体工商户的诉求向市公安局发函,得到了市公安局的大力支持。

  “在市公安局的支持配合下,市交警大队延长了该路段违停抓拍时间,及时解决了个体工商户反映的停车难问题,解决结果得到了大家的认可和点赞。”市个体劳动者协会会长鲁平锡说,市个协在走访过程中,会广泛收集个体工商户面临的困难问题,建立困难问题台账,积极向上级部门反映并推动问题解决。

  针对个体工商户办证难的问题,绵竹市在全国率先启动个体工商户“零成本•直通车”服务,在全市25个农商银行网点设立个体工商户营业执照代办点,实行蹲点服务,帮助个体经营户快速便捷地申请营业执照,同时享受免费印章、账户开办和信贷授信等金融服务。激发市场主体活力,助推个体私营经济发展。绵竹也因此项工作被国务院评为2021年落实有关重大政策措施真抓实干成效明显地方予以督查激励。

  搭建平台  破解融资难题

  “在经营过程中存在哪些困难?”“是否有融资需求?”自2023年1月以来,绵竹个协的党员干部围绕“摸实情、问需求、送政策、解难题”,目前对全市6000余户个体工商户和小微企业进行走访。

  “在走访过程,我们收集到了191份融资需求调查表,融资需求达到了1.9亿元,我们积极与绵竹市农商银行进行沟通,目前已授信1.012亿元。”绵竹市个协秘书长杨忠平说,在2023年一季度期间,市个协将继续加强走访力度,了解全市个体工商户和小微企业的授信需求,助力全市经济发展。

  “很感谢政府和个协给我们搭建了‘银—政—会—企’这么好的融资平台,今年2月市个协工作人员上门进行了宣传,我了解到今年贷款额度有所提升,我又继续申请了贷款。”绵竹市生华建材经营部负责人杨生华表示,2022年4月,在市个协的协助下,他向绵竹农商银行申请贷款30万元,贷款利息低、到账快,切实解决了自己资金周转问题。

  绵竹市市场监管局党组成员、总经济师严勇介绍,为推动绵竹市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和专业市场经营者方便、快捷、低成本融资,搭建了“银行—政府—协会—企业”对接交流合作平台,实现绵竹经济、金融普惠、“小个专”发展互利共赢,推动绵竹经济快速发展。同时,“银—政—会—企”融资快车纳入绵竹市2023年十大民生实事,计划为小微市场主体授信10亿元、贷款5亿元,解决了全市广大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融资难题,激发广大市场主体干事创业的潜力和激情。

  共治自治  构建市场监管新格局

  近年来,绵竹市按照“脱钩不脱管、自治也搭台”的工作思路,明确市个协“社会共治自治”和“当好市场监管助手”的定位,以强化政治引领、提升服务效能、助力共治自治为抓手,构建市场监管新格局。

  “市个协充分发挥党建引领作用,规范完善了个协党组织,设立绵竹个协党总支,充分发挥全体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为协会的健康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绵竹市市场监督管理局机关党委副书记于淑娜介绍,绵竹市个协确立以“党建文化+”为主题的协会工作思路,利用党建文化的渗透力、影响力、凝聚力和感染力,教育协会干部,提升协会工作内涵,增强协会党组织的凝聚力。让“共产党员示范店”成为大家追求的目标,“党建+商圈”模式在个体经营中成为新亮点,为全市个私经济发展营造了良好的氛围。(完)

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本网或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新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本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联系方式: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采编部 电话:+86-28-629387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