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四川分社正文

首页 > bwbd > 中新网四川

宜宾珙县:“苗寨老师”扎根山区35年 结出民族团结“石榴籽”
2023年04月03日 19:06 来源:中新网四川 编辑:祝欢

  中新网四川新闻4月3日电(吴平华 冯丹丹 )荣获2022年第二季度“四川好人”称号的杨顺林,回归大山35年,挑起了教书育人的重担,积极推动和见证民族文化传承、苗汉融合,照亮了无数山区孩子前进的道路。

  出生1966年11月的杨顺林,是苗族的男高级教师和四川省珙县洛亥镇高腊民族小学校负责人。1988年中师毕业后,毅然选择从城市返回农村。

  中师生跃出龙门 再回“农门”

  杨顺林因家境贫寒小学毕业后就辍学在家,在王武寨民族校杨国槐老师的劝说下,重新返校,心怀感激的他立下要刻苦学习走出大山的目标。考入师范民族班后,他第一时间主动给时任珙县民宗局局长写信,请求毕业后去到缺文化、缺技术、缺思想的偏远民族地区工作,为山区孩子带去教育的曙光。

  1988年,作为当时的一名中师毕业生,他原本有更多更好的工作机会,但他毅然放弃城里优越的工作条件,回到距离县城80多公里外川滇结合处的洛亥镇高腊民族小学任教,面对破旧不堪的校舍、残缺不齐的围墙和光着脚丫在泥泞的操场上嬉戏的孩子,他没有后悔退缩,反而更加坚定了“投身基础教育彻底改变一个地方的面貌”理想信念。当地的年轻老师因办学条件差,公路不通,待遇低等因素,普遍选择调走,他数十年如一日行吟在乡村,致力于教育扶贫。

  35载扎根苗寨 阻断贫困代际传递

  马雪梅是高腊小学2014届学生,杨顺林得知她的父亲打算让仅13岁的马雪梅辍学外出务工后,多次上门劝说,四处奔走联系爱心企业。在2021年马雪梅以优异成绩被西南科技大学录取。她时常感慨“当初要是没有杨老师持之以恒的教导和帮助,自己也进不了大学这座神圣的知识殿堂。”

  马莲至今记得多年前,因为上课偷懒,恨铁不成钢的杨顺林高高地举起了教鞭,最终却轻轻地放在了她手心里,耐心劝导她要走出大学,改变命运。现在的马莲成为了一名人民教师,继续传承着教书育人的使命。

  杨顺林所在学校偏远落后,山里人文化水平普遍不高,因贫辍学的孩子较多,尤其女孩子很早就谈婚论嫁。在他的鼓励资助下,帮助50多名贫困学生圆梦大学。

  他在日记中写道:“我的存在,是为了让孩子们站在自己的肩头,眺望外面的世界,并赋予他们走出大山的能力。”

  3个10年逐梦计划 用心浇灌民族团结之花

  在偏僻落后的山区,他以转变少数民族教育观念,灌输民族知识教育为己任,提出“三个十年”教育计划,立志办出特色山区学校。第一个十年计划“十年探索筑灵魂”:(1988年-2002年)试点教学新路径,在1991年打破当地学校历届升学记录,并坚持以德育为工作核心对学生进行理想教育和爱国教育。第二个十年计划“十年提升看变化”:(2003年-2012年),培养一批优秀的教学名师,提升办学特色,提升学校在人民群众中的可信度,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第三个十年计划“十年赶超出特色”:(2013年-2023年)全面推进“学先进、赶先进、出先进”的学风建设和工作作风建设,实现“学校发展、学生成才、民族融合”的目标。

  在他的努力下,高腊民族小学校培育了1000多个苗汉学生,其中100多人考上大学,不少青年学子发挥所学,反哺家乡,积极为母校发展做贡献.....

  作为民族团结的守护者和践行者,他的“三个十年”教学计划已由蓝图变为现实,一批批孩子走出大山,实现人生的腾飞。杨顺林表示:“我是从山里来的,也让我扎根山里,影响一批人。”(完)

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本网或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新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本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联系方式: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采编部 电话:+86-28-629387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