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四川分社正文

首页 > bwbd > 中新网四川

罗江:“三子”并进 激发村集体经济发展活力
2023年04月04日 19:31 来源:中新网四川 编辑:祝欢

  中新网四川新闻4月4日电 (聂龙)石磨桌、竹藤椅,清风徐徐,清脆的铃铛声在林中环绕……“这里给人一种古朴自然的感觉,真惬意。”日前,和友人品茗闲聊的陶女士对万佛民俗村轻松舒适的环境频频点赞。

 万佛民俗村。 罗江区融媒体中心供图
万佛民俗村。 罗江区融媒体中心供图

  近年来,德阳市罗江区白马关镇万佛村坚持“农文旅”融合发展,通过串联民宿、景点、农业园区,逐步描绘出林在田中、院在林中、人在画中的乡村图景,实现集体增收、村民致富、组织振兴的良性循环。截至2022年底,万佛村建成村集体经济产业园1个,培育特色餐饮、农耕体验、禅意康养、特色民宿等业态10余个,村集体经济收入160余万元。

  强化党建引领  搭建干事“好班子”

  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金利琼从事农村工作20余年,她深知,要想让老百姓干什么,首先得村干部带头干。

  2016年,金利琼当选万佛村党组织书记,她主动带领班子成员发展杂柑种植、小龙虾养殖等产业,带动60余户村民发展农产品采摘、农家乐等乡村旅游产业,让村民见到了实实在在的效益。

  正所谓“众人拾柴火焰高”,要实现大发展、干大事,光靠村书记一个人是不够的。2021年,万佛村紧抓村党组织换届机遇,优化村党委下设党支部,主动引导产业带头人米运达、薛和军等担任党支部书记,推行党支部领办专业合作社,由“村集体+村民+社会资本”共同持股,成立了大霍山枣子专业合作社、天台山种植专合社,统一对外宣传、销售和运营,有效解决了过去故意压价、恶性竞争的问题。

  如今,万佛村发展农业产业园8个,面积达4000亩,其中贵妃枣产业园面积达2500亩,全年产枣2400吨,产值3000余万元,户均收益7000元。

  盘活闲置资源  夯实集体“家底子”

  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的关键在于如何让农村大量闲置、低效的沉睡资源,变成能交易、能变现、能增收的发展资产。

资料图片:枣子丰收。 罗江区融媒体中心供图
资料图片:枣子丰收。 罗江区融媒体中心供图

  石砌围墙、石板路、木门、翠竹……闲置农房摇身一变,成为满载乡愁的特色民宿。2018年,万佛村探索出“村组搭台子、村民出房子、市民凑份子、公司找路子、搭伙挣票子”的“五子登科”模式,集中收储闲置农房50余套,共2400余平方米,聘请乡村规划师按照“一户一设计”的方式,改造建成民宿12户18间,餐饮等服务业8家,形成了小有名气的万佛民俗村。

  “依托万佛民俗村,每年吸引周边城市游客15万人次,带动消费300余万元。”金利琼说,通过“村民+村集体经济组织+平台运营公司”的分红模式,村集体每年获取收益逾30万元。

  拓宽发展思路  打造特色“新牌子”

  2020年,万佛村以农村集体资源“三权分置”改革为切入点,鼓励村民将零散土地、荒坡荒地拿出来,由村集体经济组织统一整理、打捆流转,集约土地600余亩,打造天台山农旅融合产业园,栽植脆桃、黄桃、李子等具观赏性与经济效益于一体的作物,形成集休闲娱乐、观光采摘、农产品销售、亲子游玩等功能于一体的乡村旅游新地标,实现了“荒山变金山”。目前产业园已初挂果,预计到2025年,集体果园销售收入将达60万元。

  “我们举办‘枣子节’‘碧桃赏花节’等节会活动,开发果酒、果干等特色农业产品,每年能促进村集体经济增收30万元。”金利琼说,万佛村还在延长产业链上做文章,进一步拓宽了农产品销售市场。

  此外,万佛村还通过出租摊位、经营停车场、投资企业入股分红等方式拓展村集体经济增收渠道,进一步增强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的内生动力。(完)

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本网或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新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本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联系方式: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采编部 电话:+86-28-629387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