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四川分社正文

首页 > bwbd > 中新网四川

四川广元奋力打造“中国绿色铝都” 正在这样干
2023年06月06日 19:54 来源:中新网四川 编辑:曹惠君

  中新网四川新闻6月6日电 (苗志勇 刘怀英)“当前,全市上下正在深入学习贯彻市委八届五次全会精神,全面实施‘1345’发展战略。聚力实现‘中国绿色铝都’是市委确定的五大目标之首,打造千亿级铝产业集群对我市铝基新材料产业发展具有重要里程碑意义。”6日下午,在广元市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举行的大力实施“1345”发展战略聚力实现“五项目标”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打造中国绿色铝都专场上,广元市经济和信息化局党组书记、局长罗凌云围绕介绍了广元奋力打造“中国绿色铝都”的发展思路、总体目标、具体指标、重点任务、节能环保等相关情况。

图为新闻发布会现场。刘仁 摄
图为新闻发布会现场。刘仁 摄

  “广元铝基新材料产业发展主要呈现三大特点。”罗凌云说,一是产业发展规模化、集群化。广元是“北铝南铝”交汇之地,已构建起“绿色水电铝—铝精深加工—铝资源综合利用”全产业链,形成以广元经开区为“核心”、青川和剑阁为“两翼”的发展格局。现有规上企业近50家,电解铝产能61.5万吨(占全省产能58%、规模全省第一)、再生铝产能170万吨(建成25万吨、在建75万吨、签约待建70万吨),铝加工能力180万吨,产能规模、产品种类、技术装备等走在全省及区域前列,被中国铝业协会授予“中国绿色铝都”称号,2022年实现产值342亿元。二是产业发展绿色化、低碳化。广元林丰和中孚已实现超低排放,排放量是国家标准的1/10,弘昌晟铝业正在开展超低排放改造,广元林丰被工信部评为全国电解铝行业唯一的能效“领跑者”,其能耗水平已接近国家2025年电解铝行业标杆水平。三是产业发展动力强、后劲足。广元中孚产值超百亿,久达产值超40亿,亿航环保等企业成功创建省级“专精特新”,龙头带动作用显著。河南怡诚年产50万吨变形铝合金材料等21个项目加快建设,在建和签约项目总投资超200亿元。今年4月,中国西部(广元)铝锭贸易中心、广元铝基新材料产业技术研究院挂牌运行。

  据介绍,广元铝基新材料产业发展主要具有三大支撑。一是政策优势明显。四川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广元铝基新材料产业发展,将广元确定为全省规划布局铝基新材料产业的唯一基地市。今年1月,川渝两地联合发布铝产业链协同发展工作方案,将广元作为重要布局地,在加强园区合作、培育龙头企业、建设区域性再生铝仓储交易中心等方面予以支持。二是市场前景广阔。广元可辐射川陕甘渝近2亿人口,据测算,该区域每年用铝缺口约200万吨,特别是重庆、陕西和成德绵制造业发达,铝材需求非常大。同时,欧盟将设置碳关税,未来每吨火电铝预计收取碳关税约7500元。今年3月,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发布《绿色铝评价及交易导则》,广元绿色电铝迎来重大机遇。三是要素保障有力。广元清洁能源富集,总装机突破300万千瓦,天然气年产能突破60亿方,川能投广元燃机工程加快建设,可充分满足产业能源需求。广元是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常态化开行铁海联运班列和中欧班列,已建成川陕甘高铁快运物流基地(一期),正在加速推进通道优势向经济优势转变,铝锭资源入广便捷,铝材运销成本低廉。

  “广元铝基新材料产业发展主要聚焦三大工程。”罗凌云说,未来三年,我们将铝基新材料产业作为工业首位主导产业,持续贯通产业链、供应链、创新链,集中力量打造千亿级铝基新材料产业集群。一是实施原铝规模扩能工程。推动省内电解铝向广元转移聚集,抓好中国西部(广元)铝锭贸易中心运营,积极引进新疆、内蒙古等地铝锭,规划建设全国区域性再生铝交易中心和铝期货交割仓,着力扩大原铝规模。二是实施延链强链补链工程。围绕汽车轻量化、电池电子铝箔、轨道交通等领域,落地一批高端项目,支持在建项目加快建设,投产项目释放产能,延伸做强产业链条。着力培育行业龙头、国省专精特新、“小巨人”、科技型和高新技术企业。三是实施绿色创新转型工程。坚持最严格环保标准,支持重点企业节能技改,推进园区循环化改造,单位产品能耗优于行业标杆水平。深化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合作,做强广元铝基新材料产业技术研究院,提升产业发展效益。到2025年,力争形成100万吨电解铝、100万吨外购铝锭、200万吨绿色循环再生铝、500万吨铝加工能力。“未来我市铝基新材料产业将步入高质量发展快车道,必能成功打造立足西部、辐射全国的‘中国绿色铝都’。”(完)

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本网或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新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本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联系方式: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采编部 电话:+86-28-629387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