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四川新闻6月20日电 (申梨)绵竹和甘洛,两地虽相隔千里,却因对口帮扶工作而结缘,成为携手发展的亲人。
多年来,甘洛的发展牵动着绵竹“亲人”的心。为深入了解绵竹帮扶的累累硕果,近日,绵竹市融媒体中心组织绵竹融媒“粉丝荟”成员和市民代表走进甘洛的大街小巷、田间地头、产业基地、项目工地、村民家中,亲眼见证甘洛的发展蜕变。
新茶乡九环地村,是甘洛县域内一处不可多得的旅游、康养胜地。沿着九道弯公路盘旋而上,像走进了梦幻般的仙境。站在山顶,日出、云海、雾霭与神奇的草甸、成群的牛羊相映成趣,秀美风景尽收眼底。

为帮助甘洛唤醒“沉睡”的资源禀赋,以旅游产业赋能乡村振兴,让老百姓端起“生态碗”吃上“旅游饭”,绵竹援彝干部人才通过实地考察,并结合绵竹多年来的旅游发展经验,引入川内乡村旅游顶级设计公司对新茶乡两河村、九环地村农旅融合示范项目进行规划设计,并牵线浙江宁波,为九环地村引来了发展旅游的“资金”活水,实现“东西”协作,逐步将项目规划落地。随着九环地草甸风景区的不断发展,如今的九环地村、两河村改头换面“穿上新装”,吸引了很多游客去观光旅游。
今年31岁的陈昆是甘洛县新茶乡两河村林中园农家乐的老板,目前年收入达170万元。“我们一家是地地道道的农民,改变我们命运的是九环胜地旅游景区的开发。”陈昆说,他在成都星级酒店学到了厨艺,便回到家乡,说动父母一起创业经营农家乐,并将家里闲置的老房子改造成特色民宿。如今,随着景区人气日渐旺盛,他们一家吃上了旅游饭,过上了好日子。
沿着蜿蜒的景观廊道拾阶而上,精心打造的七彩水稻田,既满足农业灌溉需要,又能让游人体验如诗如画的山间溪流。安置点内,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彝族文化风情为主题的一组组绵竹年画格外醒目,房前屋后,数名搬迁群众正在自家的“微田园”内除草、翻地、施肥。幼儿园内,整洁的校园环境,充满童趣的壁画,萌娃们追逐嬉戏……如今的眉山村,美得像一幅画。

绵竹市对口帮扶甘洛县前线指挥部办公室主任钱哨介绍,眉山村位于彝族神山“吉日波”旁,距甘洛县火车站6.8公里。绵竹市对口帮扶甘洛县前线指挥部与普昌镇紧紧围绕农文旅融合发展做文章,推进该村景观廊道、云上梯田、玛牧文化中心广场、眉山村核心广场建设,成片集中打造集生态美、生活美、空间美、文化美于一体的“民族美学第一村”特色乡村景观。其中,眉山村乡村振兴基础设施提升项目投资1300万元,是绵竹市对口帮扶甘洛县的重点项目,以建“一条最美乡村路、一个民族美学村、一片云上梯田”为引领,该项目于2022年10月正式开工建设,预计近期完工。
“玛牧文化中心广场是极具彝族文化特色的美学大讲堂、生活美学馆、文化美学馆,投入使用后,服务功能将大大提升。”村民阿尔什铁子激动地说,绵竹对口帮扶后,眉山村不仅修了路,新建了房子和幼儿园,引来了樱桃种植产业,还在持续完善旅游基础设施,让村民真真切切得到了实惠。
据悉,自2016年对口帮扶工作开展以来,绵竹坚决扛起政治责任,坚定践行“一家人、一条心、一个目标”的帮扶宗旨,在教育、医疗、就业、文化等各个领域倾情帮扶,切实解决了甘洛群众民生难题,促进两地沟通合作,打响了“绵竹甘洛、携手并进”的对口帮扶品牌,甘洛正朝着“一年上台阶、三年见成效、五年呈现一个新甘洛”的目标阔步前行。(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