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四川分社正文

首页 > bwbd > 中新网四川

珙县杨顺林:扎根边远民族学校34年 为孩子们点燃温暖之光
2023年06月21日 15:45 来源:中新网四川 编辑:曹惠君

  中新网四川新闻6月21日电(吴平华 单华燕 高巧 )“毕业后,我请求到边远民族学校做一名老师,誓不反悔!”三十四年前,还在读师范的他给当时的民宗局局长写了一封信,立下了扎根边远民族学校的铮铮誓言;三十四年来,他一直践行着当初许下的诺言;三十四年过去了,他的真情付出汇集成了一首嘹亮的信仰之歌,在大山深处久久回荡。他就是珙县洛亥镇高腊民族小学校负责人杨顺林。

  在求学的生涯中,他为孩子们点燃了温暖之光

  沿着蜿蜒的盘山公路,驱车来到了洛亥镇,见到了杨顺林带的第一届学生马明恋,在她的讲述中,那一个个小故事串联成了杨顺林那高大的身影:

  最暖心的是校园里的那堆柴火。大山深处的冬天总是阴雨绵绵,在那个缺衣少食的年代,孩子们步行到校时鞋袜几乎已经打湿。杨老师天不亮就起床去拾柴火,在大家来之前燃起一堆火等着给大家烤鞋袜,用干毛巾给大家擦打湿的头发……

  最开心的是大山之巅有了篮球场。当时的学校没有操场,为了丰富孩子们的生活,杨老师一下课就带着孩子们用锄头铁楸活活把那小山丘夷为平地,再翻山越岭,寻找标准的篮球木桩,挂上合力扭成的铁环,我们第一次知道了什么是篮球场。

  最感恩的是煤油灯下的晚自习。小学六年级,为了让孩子们考上珙县第三中学校,那是所有孩子梦寐以求的地方,杨老师克服种种困难给大家上起了晚自习:那时的教室还没有电灯,杨老师带着我们在蜡烛或者“煤油灯”下学习;放学没有路灯,杨老师千叮万嘱,让同一个方向的孩子结伴同行,让远点的家长在最后独行的那一段路接孩子……,星光不负赶路,二十多个孩子差不多都收到了录取通知书。高腊学校也一战成名,在当地声名远播。

  最不舍的是毕业之际的分离。毕业晚会那天,离别的歌声唱到最后只剩呜咽,大家把各种写满心里话的小纸条贴满了杨老师全身,直到傍晚,谁也不愿意离去,大家红着眼站在校门口,看到天已黑尽,杨老师只能“赶”大家走,走了几步我们忍不住再次回头。杨老师还站在原地,看到我们回头,他用“变了调”的声音挥着手说道:走吧,走吧……明亮的月光下,分明看到了杨老师正在偷偷擦拭自己的眼角的泪水……

  在人生的旅途上,他为大家点燃了希望之光

  如今,通过公招考试成为了洛亥镇中心校一名人民教师了。当和杨老师坐在同一间会议室里学习时,坐在他后面的我总会忍不住悄悄数他的白发,脑海里总是会浮现出他第一次抱着吉他走进教室那头浓密的黑发,心里酸酸的:如果不是为了大山深处这些孩子,这些白发不会这么多吧。

  在洛亥镇中心校,见到了该校教导主任马小利。马小利中专毕业后,一时没有工作,杨顺林了解这一情况后,找到了她请她到学校代课,期间一直鼓励她多学习,去参加代课教师转正考试。马小利说:“如果没有杨老师,也许我现在还在家里种地,杨老师真的帮助了很多人改变了自己的命运。”

  而作为杨顺林的同事,想起和杨顺林并肩作战的日子,马小利的敬佩之情溢于言表。马小利说:“每到周末、假期,杨老师总会骑着他的摩托车对在读学生进行家访,记录已毕业的学生现况;学校的每一个活动、每一个节日,杨老师都是认真对待,没有演出道具,他骑着他的摩托车,冒着炎炎烈日到镇上采购。放学后,他总是陪着孩子们一遍一遍地排练;他还自创了一套具有民族特色的芦笙校园舞、到镇上少年宫教孩子们芦笙、带着孩子们参加川南苗族古歌大赛上……他常常说:“我这一生只为一件事,那就是‘教育’。

  谈起现在的杨顺林,马小利突然沉默着低下了头,并摘下眼镜擦拭了一下,当她抬起头时,眼眶已微微泛红,她说道:“现在每次看到杨老师那张为这些山里娃奔波而饱经风霜的脸,总会莫名的心疼难受,总会想起杨老师当年帅气的脸庞,想起大家在背后偷偷叫他‘美男子’时的模样。”

  在理想的征途里,他为自己点燃了信仰之光

  终于等到杨顺林下课,带我们参观了高腊小学后,他讲起了他的学生马雪梅的故事。虽然时隔多年,但这个坚强的苗家汉子还是忍不住落泪了。

  马雪梅是高腊小学2014届学生,家中有大字不识一个的父亲、年幼无知的弟弟,年迈多病的爷爷奶奶,妈妈忍受不了家中负担和贫穷,悄悄地走了。

  小学毕业后,马雪梅辍学在家。为此,杨顺林无数次的和马雪梅的爸爸沟通,最后一次终于忍不住对马学梅爸爸发火了,大声斥责道:“你是要让孩子像你一样,一辈子就在这大山里吗?”听到这里,马学梅爸爸在墙角蹲了下来,眼圈红着的说道:“我要外出打工挣钱养活他们,四岁的弟弟没有人照顾,只有委屈她留在家给弟弟做饭洗衣。”此时此刻的杨顺林沉默了,想了想说道:“下期让雪梅来复读,弟弟送到我家,放学雪梅再带回去。”

  次年,马雪梅再次回到了校园,杨顺林也联系到了一个爱心企业,负担了孩子的全部学费。2021年,马学梅以优异成绩被西南科技大学录取,拿到大学通知书那天,马学梅含着泪水,张张嘴想对我说什么,但最终什么也没有说出口,只是哽咽着向我深深地鞠了一躬。

  这样的故事在高腊村经常上演,因为杨顺林的努力没有被迫辍学,最终考上大学的孩子就有十几个,受到杨顺林帮助孩子更是不计其数。杨顺林说:“山里人文化水平普遍不高,家长对教育不重视,特别是女孩子很早就谈婚论嫁,一辈子拘泥于这小小的一方天地,我要穷尽毕生在这大山里开一扇窗,让孩子们发现新的世界。这,是我的理想,也是我的信仰。”

  说话间,一阵风吹来,树叶沙沙作响,杨顺林便给我们讲述了校园里每棵树的由来,情到深处感慨道:“34年来,我亲眼目送了一千多个高腊学生毕业走出校门,有的成为家庭的致富能手,有的成为我的同事,有的成为我的上司;一百余人考上大学,其中有近50人毕业后就职于各行政事业单位,40多人正就读于各大专院校。他们就像当年我亲自在校园里种下的这些树苗,如果已经枝繁叶茂,我知足啦。”(完)

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本网或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新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本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联系方式: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采编部 电话:+86-28-629387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