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四川分社正文

首页 > bwbd > 中新网四川

什邡市诗涵家庭农场:“小木耳”助推产业“大振兴” 耳农致富增收添信心
2023年06月26日 16:25 来源:中新网四川 编辑:曹惠君

  中新网四川新闻6月26日电 (谭丽雅  宋娜)什邡市诗涵家庭农场主陈顺是一个典型的80后小伙,他勇于挑战,敢于突破。陈顺在2014年返乡创业,2016年注册登记了什邡市诗涵家庭农场,现每年栽培14万余袋黄背木耳菌包,实现年产量4.3万斤(干品),销售额突破63万元。

  曾经“毫不起眼”的小木耳,如今已摇身变成“金木耳”,陈顺一家带领着当地广大耳农在致富道路上越走越远。

  传承产业  科学管理

查看木耳生长情况。 什邡市委宣传部供图
查看木耳生长情况。 什邡市委宣传部供图

  传承木耳产业,实施科学管理,这是对培育木耳产业的不断守护和发展。陈顺父亲从1988年开始种植黄背木耳,这一种就是30多年。2014年,陈顺怀着对木耳产业的期待和满腔热情,与妻子毅然返乡创业,决定要在木耳产业中大干一场。在父母指导下,陈顺从“小白”到“能手”只用了短短一年时间,熟练掌握了黄背木耳种植技术。

  2016年,什邡市诗涵家庭农场注册登记,发展木耳产业的接力棒交到了陈顺手中。

  在发展生产过程中,陈顺通过生产实践发现,只有实行科学栽培管理方法才能跟上新时代发展步伐。陈顺逐步优化生产配方,更新生产设备,学习更加先进的栽培技术并对员工进行专业知识培训。技术的不断更新,设备的不断迭代,陈顺的家庭农场也形成了一套先进的黄背木耳科学化生产、管理技术。

  创新突破  提升品质

  坚持技术创新,提升木耳品质,是支撑农场向前发展的强劲动力。创新突破、敢为人先一直是陈顺的主张,他率先建立了新式木耳棚架,创新运用微喷系统、低温培养菌丝、水源净化技术等出耳方式,通过改进PH值调试技术,使用颗粒菌种、枝条菌种、新型复合材料黑白色菌袋等,探索出一条新的技术路线,大大提高了木耳的单产和品质。

  同时,陈顺还与湔氐镇食用菌协会、国家食用菌产业技术体系毛木耳和药用菌栽培岗位专家及四川省食用菌研究所和创新团队开展合作。在专业技术团队的强力支持和指导下,诗涵家庭农场不断学习先进的科学化管理方法,大胆创新,实现了从无到有,从失败到成功。2018年9月,诗涵家庭农场生产的黄背木耳荣获“无公害农产品”产品质量认证,颗粒菌种、枝条菌种的新技术,带动10户耳农,培养10万袋菌包,生产成本节约1.4万元;黑白色菌袋的试验与推广,带动15户耳农,种植20万袋木耳,增产6000斤,增收9万余元。

  另外,在精选优良品种、示范与推广方面,陈顺对黄背木耳新品种“AP23”“43012”进行了3年的试验示范,熟练掌握其生长习性和种植技术要点,使得产量和品质显著提高。在陈顺的带动下,周边耳农积极种植先进品种,学习先进种植技术,30余户耳农种植20万袋新品种木耳,增加产量1万斤,增加收入14万元。

  拓宽市场  打造品牌

  特色品牌是木耳销售的一张“名片”,为巩固“中国黄背木耳之乡”地位,提升木耳产品品质,进入更高端市场,作为黄背木耳核心基地示范种植户,诗涵家庭农场坚持每批次产品做质量检测,规范开具食用农产品承诺达标合格证,进一步打响了“黄背木耳”的金字招牌。2020年,诗涵家庭农场生产的黄背木耳产品成功获得“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认定。2021年,诗涵家庭农场又获得“粤港澳大湾区菜篮子”生产基地认定。

  在看到成绩的同时,陈顺清楚多年来木耳产销市场低迷、耳农种植效益低仍然是木耳产业发展亟待破解的难题。为了打通木耳销售环节“最后一公里”,陈顺首先解决了耳农在产品晾晒、品相控制、质量控制等方面的问题,保证了产品质量。其次,为了减少中间商介入,缩短黄背木耳从“产地”到“餐桌”的路径和距离,陈顺利用“互联网+”逐步形成产品推广平台,通过网络电商平台进行木耳销售。2020至2022年,陈顺共带动10户耳农销售干木耳7万余斤,每斤以高于市场价4元的价格进行出售,销售收入共增加28万元。陈顺在擦亮“中国黄背木耳之乡”金字招牌的同时,也带动了周边耳农增产、增收、致富,助力地方经济发展。

  如今,陈顺以黄背木耳产业新一代传承人为使命担当,带动广大耳农坚定地行走在致富的大道上,小木耳长成了“大产业”,变成了“金耳朵”,形成了品牌效益,开出了“致富花”。(完)

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本网或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新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本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联系方式: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采编部 电话:+86-28-629387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