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四川分社正文

首页 > bwbd > 中新网四川

遂宁市紫竹路小学校扣好小学生“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第一粒人生纽扣
2023年07月07日 20:31 来源:中新网四川 编辑:曹惠君

  中新网四川新闻7月7日电 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主体力量,学校是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阵地,更是铸牢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主阵地。近年来,遂宁市紫竹路小学校坚持“见美至善”办学理念,以“一条主线、两项特色、一大平台”为抓手,从“121”起步,引导学生扣好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第一粒人生纽扣。

  “一条主线”育养“童识”

  唱响民族团结“共同心声”

  遂宁市紫竹路小学校坚持以弘扬民族文化、传承民族精神为主线,用历史勾勒记忆,用文化陶冶情操,用实践加深体验,把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历史脉络和文化基因深刻植入小学生心灵。

  坚持教学“原创”。遂宁市紫竹路小学校围绕音乐、美术、体育与健康三大类别,创新开发民族纹样、民族音乐、民族食物、民族游戏等16项民族体验课程,同步科学安排学时,推动“体验课”向“必修课”转变,实现全校2751名学生全覆盖。

  坚持活动“首创”。遂宁市紫竹路小学校在全市各学校首创举行“民族团结一家亲”运动会,各年级、班级组织开展民族文艺表演40场次,推出民族文化运动旱地龙舟、投壶、赛马等比赛项目,既练“体魄”又强“精神”。

  坚持阵地“优创”。遂宁市紫竹路小学校打造集民族文化展览、实践活动体验、课程培训交流等于一体的学校“民族文化体验中心”,占地60平方米,由民族主题馆、民族文化馆、民族艺术馆“三馆”组成,让学生亲身感受各民族文化,体验各吗,民族风情,树立正确的国家观、历史观、民族观、文化观。

  “两项特色”浸润“童心”

  启航民族进步“人生课程”

  遂宁市紫竹路小学校积极探索课程学科融合与文化活动浸润相结合的模式,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与日常教育教学有机融合,浸润“童心”,启迪“童智”。

  在推动课程学科深入融合方面,遂宁市紫竹路小学校全面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全学科融入研究,组建由校领导牵头、各科骨干教师、少数民族教师等20余人组成的课题研究小组,先后形成传统音乐课与民族舞蹈音乐,美术课与民族剪纸、服装设计,语文课与民族风俗习惯,数学课与少数民族建筑数理计算、绘图计算,体育课与民族趣味运动等5大类特色课系,打造民族文化融合教育新示范。

  在推动文化活动互动浸润方面,遂宁市紫竹路小学校开展“不同民族、同美至善”主题教育活动,举办看不同民族电影、听不同民族乐器、穿不同民族服饰、行不同民族之礼、品不同民族美食、触不同民族器具(摸羌族白石、触藏族腰刀)等特色活动,让学生通过“视、听、嗅、味、触”五感一心感受民族文化之美,在体验各美其美中,树立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理念。

  “一大平台”激发“童趣”

  打造民族教育“时空回廊”

  遂宁市紫竹路小学校依托“云上紫小”网络平台,大力推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上云、赋智、共享,构建起多场景、深维度、全时空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网络空间,画好云上“同心圆”。

  打造“石榴仔”空中课堂。遂宁市紫竹路小学校深入挖掘各民族历史趣闻、民族特色、人文风俗、红色故事、时代记忆等,录制形成《甘堡藏寨》《桃坪羌寨》《薛城筹边楼》等“石榴仔”空中课堂20余期,通过“云上紫小”平台推送,点击量达6.2万次。

  打造“理县藏羌”文化走廊。遂宁市紫竹路小学校依托“遂理一家亲”帮扶平台,选派6名教职工,组成拍摄团队,实地到阿坝州理县进行探访拍摄,制作形成一地一方民族文化、一处一个团结故事的民族团结教育矩阵,让民族团结之根扎进校园网络,民族团结之花绽放在学生心灵。

  打造“多姿多彩”网宣品牌。遂宁市紫竹路小学校开设“多姿多彩的民族”“多姿多彩的文化”“多姿多彩的活动”三大栏目,着力将56个民族不同文化特色图文化、视频化呈现,在突出民族特色的同时,强化“五个认同”,让师生与家长体验民族人文之美。

  如今,遂宁市紫竹路小学校已构建“一体两翼”教育格局,通过学校主动推、学生积极学、家长乐参与,全面形成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体,家、校两翼为推动的教育工作格局。架起“两地多校”合作桥梁,与阿坝理县等地30余所学校建立了良好的互助合作关系,先后选派20名教师援助教学,互派50名教师跟班学习,促成150名优秀学生结对互动,双向输送优质课60堂,全面实现资源共享,互助提升教学质量。形成“多元融合”教学成果,将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与艺术、体育、音乐、文化等课程相融合,形成了一批民族艺术、民族舞蹈、民族手工等教学成果,为全面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出了积极贡献。(完)

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本网或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新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本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联系方式: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采编部 电话:+86-28-629387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