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四川分社正文

首页 > bwbd > 中新网四川

松潘县被正式授牌为第十批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县
2023年07月19日 09:54 来源:中新网四川 编辑:曹惠君

  中新网四川新闻7月19日电(汪子娟  苏曾群)7月17日,松潘县召开创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县表扬大会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推进会,四川省民族宗教事务委员会党组成员、副主任刘向鸿向松潘县授予“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县”牌子,松潘县委书记王世伟接过“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县”这块金字招牌,这也意味着松潘县正式跻身“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县”行列。

 松潘民族歌舞表演。松潘县委宣传部供图
松潘民族歌舞表演。松潘县委宣传部供图

  阿坝州民宗委党组书记、主任尕玛格拉向松潘县小姓乡授牌“第七批四川省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示范单位”,向松潘县川主寺镇山巴寺、国网四川阿坝州电力有限责任公司松潘县供电分公司授牌“五年期满复核通过对象”。

  会上,宣读了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县命名、四川省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示范单位命名及五年期满复核通过对象文件和中共四川省委涉藏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贺信;记功、记嘉奖了相关人员,表扬了优秀集体和优秀个人;与四川大学签订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习基地校地合作框架协议》;被命名乡(镇)和记功、记嘉奖个人代表及被表扬优秀集体、优秀个人代表作了交流发言;安排部署了坚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巩固提升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县创建成果五年行动(2023—2027)工作。

  “如果命运安排我在中国西部生活的话,我别无所求,只愿能够生活在松潘。”这是英国著名植物学家和探险家欧内斯特·亨利·威尔逊100多年前对松潘的赞美之词。让威尔逊流连忘返的,不止松潘丰富的植物资源,还有独特的市井生活和多民族风情,历经岁月的洗涤,各民族相互交流交融,形成了松潘独具特色的民族文化。

松潘古城。松潘县委宣传部供图
松潘古城。松潘县委宣传部供图

  松潘是以藏、羌、回、汉为主的多民族聚居地,同样也是一个多文化融合发展的典范。全县共有21个民族,少数民族占总人口的71%,多民族家庭占比达60%以上。千百年来,生活在这方热土上的各族群众共居、共学、共事、共乐、共享,情同手足、亲如一家,民族团结之花在高原古城常开长盛。

  公元638年,吐蕃大军止步于松州古城下,促成唐蕃和亲,为本地区各民族埋下了团结的种子,松潘古城北门的松赞干布和文成公主雕像述说着汉藏一家亲、人民友好交往、团结进步的美好故事。一直以来,松潘各族干部群众聚力梦想、努力奔跑、和谐交流、美美与共,在分布上交错杂居、文化上兼收并蓄、经济上相互依存、情感上相互亲近,共同走过战天斗地的“沧桑岁月”,已成为阿坝州民族结构、民族文化的典型和阿坝州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缩影。改革开放以来,松潘历届县委、县政府立足县情、着眼长远,带领全县上下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共同走过从“站起来”到“富起来”的“奋斗岁月”,谱写了松潘历史上民族团结进步、繁荣发展的新篇章。

 松潘民族歌舞表演。松潘县委宣传部供图
松潘民族歌舞表演。松潘县委宣传部供图

  “松潘县自2018年成功创建四川省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县以来,历经五年全县上下众志成城的拼搏与艰辛求索,松潘县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取得显着成就,我们将再接再厉、携手并肩,一如既往争做民族团结进步的参与者、践行者、守护者。持久深入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着力深化内涵、丰富形式、创新方法,打造松潘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升级版,为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作出新的更大贡献。”松潘县民宗局局长泽登说道。

  接下来,松潘县将牢牢把握“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民族工作主线,进一步完善工作机制、创新工作举措,广泛发动各族群众、凝聚各方社会力量,为打造松潘县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升级版,制定了《松潘县坚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巩固提升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县创建成果五年行动方案(2023—2027),切实做到民族创建工作与乡村振兴工作同步、与和谐稳定工作同创,持续深入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教育工作,大力发扬松潘县藏、羌、回、汉等各族干部群众“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的优良传统,引导全县干部群众树牢“三个离不开”思想、增强“五个认同”,不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进一步巩固我县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县创建成果,力争2027年前成功通过国家复核验收,高质量建设“民族团结进步福地”。(完)

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本网或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新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本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联系方式: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采编部 电话:+86-28-629387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