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四川分社正文

首页 > bwbd > 中新网四川

乌蒙山间“金叶香”:宜宾市烟草专卖局持续绘就乡村振兴新图景
2023年07月19日 20:38 来源:中新网四川 编辑:韩金雨

  中新网四川新闻7月19日电(吴平华  韩伟 李万武)近几年来,宜宾市烟草专卖局(公司)致力于乡村振兴发展战略,累计投入390万元为筠连县蒿坝镇龙盘村配套建设新能源烤房20座、购买农机具100台、燃烧机90台、采购烟夹50套;投入110万元用于烘烤工场、育苗工场、烤房零星维修。同时,积极打造龙盘村“以烟稳粮、以烟促粮”现代化产业园区,粮烟协同发展一头连起农户百姓的“钱袋子”,一头连起乡村振兴的动力引擎,一座美丽的新村在乌蒙山脉中冉冉升起。

龙盘村烟叶长势良好。韩伟 摄
龙盘村烟叶长势良好。韩伟 摄

  龙盘村,坐落在乌蒙山余脉的山沟沟里,坡陡弯多,平均海拔1200米。2022年宜昭高速开通前,从宜宾市区出发到达蒿坝镇龙盘村,最快也要3个小时。受限于交通不便、缺少水源、土地贫瘠等不利因素,龙盘村产业薄弱,村民纷纷外出打工,不少人迁居外地生活,使其渐渐隐没在大山之中。

  近日,村民潘云才正为自家67亩烟田追施提苗水肥,他希望今年有个好收成。

  1983年出生的潘云才,当过司机,干过工地,为更好地照顾家庭,去年,潘云才结束在外漂泊的生活,回乡种烟38亩,收入近15万元。种烟收益不错,又能照顾老人孩子,对于潘云才来说,这比在外打工更让他舒心。“第一次种烟没资金、没经验,是烟草公司帮我办了肥料贷款,又提供技术、专业化服务,给了我继续坚持的信心和决心。”

  今年,潘云才扩大规模,流转67亩土地用于烤烟种植。成为种植大户的他不敢松懈,从移栽、田管等环节都亲力亲为。

  为实现烟田高效管理、节本增效,潘云才率先采用由宜宾市公司筠连分公司自主设计的山地水肥一体化装置,并在专业人员指导下,针对烟地特殊地形,增加溶肥搅拌器、加压装置、水管收卷等工具。“有了它,我们夫妻俩一天就可以完成15亩烟地浇水追肥,以前7个人10天才能完成的工作量,现在2个人7天就搞定,省了不少工。”

  尝到了机艺融合的“甜头”,加之肯学肯钻,仅仅一年时间,潘云才便先后把烟草公司推广的滴灌湿润育苗、小苗井窖深栽、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电动点芽器抑芽和低碳精准烘烤等新型适用技术运用到自家烟田,还兼任邻里乡亲的技术老师,指导其他烟农使用农机进行机械化生产,烟叶生产质效明显提升。

烟农田德标正在编烟上竿。韩伟 摄
烟农田德标正在编烟上竿。韩伟 摄

  “有了去年的经验,今年的收成也一定会很好。”潘云才说,他相信依靠夫妻俩的努力,自家日子会越过越红火,龙盘村的发展也会越来越好。

  对种烟、家庭和村子有同样信心和期许的,还有村民田德标。

  今年50岁的田德标,从2003年开始接触烤烟,一种就是20年,是村里名符其实的种烟能手,起垄、移栽、中耕、采烤样样精通。去年,田德标种植烤烟58亩,收入22.8万元,获评筠连县2022年度“明星烟农”称号。

  靠着种烟,田德标挖到了“金娃娃”,买了汽车修了房,一家5口从山脚的水泥平房搬到了公路旁的三层小洋房。

  洋房背后,是田德标今年种植的72亩烤烟,长势颇好。6月,筠连县苗山秀岭合作社在龙盘村示范推广2台植保无人机,开展病虫害统防统治,田德标的烟田是受益地块之一。“以前都是在新闻里面看到无人机,没想到我的烟田也能用,这大家伙牛的很,一台机器顶十来个劳力,巴适!”田德标对无人机植保表示充分认可。

  烟种得好更要烤得好。距离田德标家2公里远,是烟草公司出资修建的50座新能源烤房群。烟叶采摘后,在烤房完成烘烤,装车拉到收购磅组就能交售。近年来,宜宾市公司大力推广生物质燃料低碳精准烘烤,低成本高效率,燃料价格比煤炭少了近一半。田德标抓住机会,成为新能源绿色烘烤队伍的一员。“用新能源烤房烤出来的烟质量更好,卖烟等级更高,收入都跟着涨了一波。”田德标说到。

  如今,田德标的烟田已全面完成病虫害防治工作,为今年烟叶丰收孕育新的希望。

  在龙盘村,与潘云才、田德标等人相比,年过半百的刘术林更有冲劲。

  2022年9月,刘术林与同村4名烟农合伙创办“明珠合作社”,借助蒿坝镇粮烟轮作现代化产业园区建设契机,开展“烤烟+玉米、大豆、油菜”多元化种植。

  在刘术林看来,得益于政府、烟草部门的帮助,龙盘村各项条件越来越好,现在他也想为自己的家乡建设尽一份力。

  明珠合作社创办后,宜宾市公司筠连分公司积极帮助刘术林协调土地、翻耕地块、技术指导、联系订单、拓宽销路,助力实现产业融合发展,带领烟农增收致富。今年,明珠合作社在龙盘村流转土地1000亩,其中600亩种烤烟、400亩大豆套玉米复合种植,同时还办起了养牛场,整个合作社预计收入达到330万元。

  山间“金叶香”,烟农增收忙,产业兴乡村,烤烟做“伴娘”。近年来,宜宾市局(公司)强化党建引领,围绕“烟叶发展、烟区美化、农村致富”整合要素,创新组织运行模式,强化科技支撑,搭建“土地、市场、劳动力、设施”四个平台,建设以烟为主、产业配套的产业综合体和示范带,改善烟区生产生活条件。同时,积极探索烘烤工场、育苗工场、轮作烟地闲置期间综合利用,打造“土鲜森”“苗山秀岭”等烟农共享特色农产品品牌,依托线下直营店和电商平台,稳定产业综合体内农副产品产销订单,“以烟为主、多元共生”的农户可持续增收之路越来越宽阔平坦。(完)

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本网或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新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本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联系方式: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采编部 电话:+86-28-629387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