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四川分社正文

首页 > bwbd > 中新网四川

绵竹:推进“护苗”专项行动 筑牢少年儿童防护网
2023年07月26日 13:42 来源:中新网四川 编辑:曹惠君

  中新网四川新闻7月26日电 (唐妮)今年以来,绵竹市以“帮助未成年人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的工作理念,不断夯实阵地建设,加强宣传发动,实现全面监管,常态化、系统化推进“扫黄打非·护苗2023”专项行动,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化构筑起“护苗”防护网。

  依托阵地 奏响“护苗”行动“进行曲”

  日前,绵竹市麓棠镇“同心协力·共伴成长”儿童夏令营活动在该镇新时代文明实践所举办。

 夏令营活动。 绵竹市融媒体中心供图
夏令营活动。 绵竹市融媒体中心供图

  活动现场,志愿者们通过阅读分享、绘画比赛、合唱、舞蹈等课程,在寓教于乐的氛围中,培养孩子们健康的爱好兴趣,提升孩子们的文化素养,丰富孩子们的假期生活。

  “暑假期间,部分儿童因为家长忙于工作而无暇照管,我们便依托儿童之家、新时代文明实践所等基层阵地,联合家庭、学校、社会等多方力量,开展夏令营、托管等志愿服务。”麓棠镇相关负责人表示。

  吃过午饭,孝德镇兴隆社区“护苗”小分队的成员们穿上小马甲,顶着烈日穿行在村居院落,开始入户宣讲工作。

  每到一户,“护苗”小分队成员都会向居民们发放《防溺水安全知识》宣传单,并结合身边的真实案例,叮嘱家长提高警惕,增强家长对孩子的监护意识。

  近年来,绵竹市始终坚持在建强用好“护苗”阵地上发力。充分发挥全市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站、所)、妇女儿童之家、青年之家、学校、家庭等平台作用,按照“六有”标准化、规范化建设标准,夯实“护苗”基层阵地,实现“护苗”工作与平台志愿服务互融互通,深入开展宣传教育、市场整治、联合执法和信息收集等工作。同时,广泛吸收社工、“五老”志愿者等各类热心于未成年人保护工作的社会人员共同参与,壮大“护苗”力量,扩大“护苗”朋友圈,共同守护少年儿童健康成长。

  丰富载体 弹好“护苗”氛围“协奏曲”

  绵竹市汉旺镇组织辖区少年儿童,开展了以“健康阅读,抵制有害出版物和信息”为主题的演讲活动,引导孩子们提升对非法有害出版物及有害信息的鉴别能力和防范意识,自觉养成爱读书、多读书、读好书的习惯,在阅读中认识世界、收获成长。

  今年以来,绵竹市围绕“扫黄打非·护苗2023”专项行动要求,通过播放公益视频、发放宣传海报、悬挂横幅等方式,把“护苗·绿书签”系列宣传与爱国主义教育、法治教育、精神文明建设、全民阅读和网络保护等主题宣传活动融合融通,一体推进。

  在开学季、“4·23”世界读书日、“4·26”世界知识产权日、“六一”儿童节、寒暑假等重要时间节点,以青少年喜闻乐见的方式,持续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宣传教育活动,进一步增强“扫黄打非·护苗2023”行动的社会影响力,大力营造全社会共同关心关爱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良好氛围。

  此外,绵竹市43所公办学校通过“开学第一课”“国旗下讲话”等形式,将禁毒防艾、扫黄打非、未成年人保护法等内容引入德育课程中,引导广大中小学生树立正确三观。同时,各学校根据实际情况,相继开展“好家规、好家训、好家风”征集评选活动、“远离黄毒,健康成长”主题班会活动、“书香校园”“书香家庭”等亲子读书活动,打造健康、文明、向上的校园文化环境。

  齐抓共管 奏好群防群治“合奏曲”

  切实保护未成年人身心健康,是“护苗”行动的重要内容。今年以来,绵竹市高举“护苗”大旗,积极打造协调联动机制,用心用情用力推动涉未成年人有害出版物及信息专项整治,撑好“保护伞”、当好“护苗人”。

  绵竹市文旅局、公安局、教体局、新闻出版局、市场监管局等部门形成联合执法力量,集中整治校园周边文化市场,重点查处夹杂“黄暴毒”等有害信息的“口袋书”、儿童绘本、漫画等出版物,严厉打击教材教辅侵权盗版行为,对发现的非法出版物及有害内容一律依法处置。持续开展网络直播、短视频、网络游戏、社交群组等重点网络平台不良内容专项整治,加强网络巡查力度,及时清理重点网站平台上对未成年人具有诱导性的不良内容,协同破解未成年人网络沉迷难题。

 多部门联合开展打击教材教辅侵权盗版行为。 绵竹市融媒体中心供图
多部门联合开展打击教材教辅侵权盗版行为。 绵竹市融媒体中心供图

  今年以来,绵竹市相关部门出动执法人员500余人次,检查校园周边书店、文具店、网吧、剧本杀店、影院等各类文化经营场所和出版印刷企业等200余家,有效净化了全市未成年人的成长环境。(完)

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本网或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新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本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联系方式: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采编部 电话:+86-28-629387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