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四川分社正文

首页 > bwbd > 中新网四川

第六届研学旅行发展大会暨红色研学综合实践座谈会在遂宁蓬溪举行
2023年08月15日 15:11 来源:中新网四川 编辑:祝欢

  中新网四川新闻8月15日电 (邹立杨 欧欢)日前,第六届研学旅行发展大会暨红色研学综合实践座谈会在遂宁市蓬溪县召开。中省领导、特邀嘉宾、高校代表以及来自文化旅游、研学旅行领域的专家、学者和全国各地的旅行社代表、基地(营地)代表等250余名嘉宾齐聚一堂,共绘研学旅行新蓝图,共谋研学旅行新格局。

  此次大会以“扬帆新时代研学向未来”为主题,旨在深入挖掘蓬溪红色故事,大力促进蓬溪研学旅游事业发展,助力乡村振兴,实现农文旅融合,助推地方经济发展。

  立足全域资源,大力发展研学旅行

  开幕式上,举行了“中国红色研学教育基地”“红色研学实践基地”授牌仪式,播放了蓬溪宣传片《红色蓬溪》。在随后的旅行发展大会上,蓬溪县还作了文旅资源推介。

  据悉,蓬溪县历史文化厚重,是中国革命老区、中国书法之乡、中国门都、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1600余年的建县历史孕育了璀璨的历史文化,素有“中国洞经音乐发祥地”“古壁画艺术之乡”等美誉,境内有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6处,是李时珍《本草纲目》诞生地和旷继勋蓬溪起义举旗地。

  立足资源禀赋,近年来,蓬溪大力发展研学旅行,深度挖掘“红色润心”等六心文化,积极打造传承全国双百人物旷继勋将军事迹的牛角沟村蓬溪起义遗址、中国红海等多处红色研学点,并以此为契机,建成高峰山景区、福康乐龄颐养家园、“香溪谷—万峰山—赤城湖”生态文化长廊等文旅项目,举办了纪念蓬溪起义94周年系列活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四季畅游等系列研学旅行活动。

  同时,在教育“双减改革”大背景下,聚焦中小学研学旅行实践,创新实施机构改革,创建县环溪书院,成立蓬溪县青少年研学与实践中心,创新开设了“六心课堂”,精心规划了“红心向党”“书画蓬溪”“山水田园”“科技筑梦”等主题研学实践精品线路6条,打造了研学实践基地(营地)10余个,中国红军第一村、旷继勋纪念馆等被评为四川省首批中小学红色教育研学实践基地,逐步形成了“政府主导、教体部门主管、国有平台公司主营、多方参与”的研学旅行实践运管体系。

  数据显示,今年以来,蓬溪已开展研学实践活动50余期,参与学生近3万人次,接待县外研学20余期,学生近1.5万人次,深受学生、家长及社会好评,被称为研学实践“蓬溪样本”。

  思想交流碰撞,共商研学旅行发展大计

  如何促进蓬溪研学旅游事业高质量发展?生态体验理论与模式如何科学、有效指导研学旅行?……在下午召开的红色研学综合实践座谈会上,与会嘉宾围绕不同主题,开展了主旨演讲和业态高端对话,为蓬溪研学旅行发展大计展开思想交流与碰撞。

  “有文献研究,认为红色研学产品有四大创新点,包括资源整合,开发主题游径;科技+、创意+,植入互动参与项目;生活+,代入沉浸式体验项目;康养+、国际化等。”北京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窦文章认为,蓬溪具有深厚的红色底蕴和丰富的红色资源,在发展红色研学旅行方面有其独特的优势。蓬溪要在已有发展的基础上,围绕四大创新点,从资源到产品转化和展示方法上进一步更新,提升红色研学旅行发展品质和吸引力,实现红色旅游高质量发展。

  研学实践教育是中小学校增强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形式。教育部基础教育质量监测中心原副主任、全国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督导评估专家、国家督学林仕梁作了主题为《关于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思考》的报告,为研学单位作了指导性论述,建议在研学实践的课程开发中,有机渗透劳动教育,同时在研学基地和课程上多下功夫,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习得必要的劳动技能。

  “在生态体验模式下,把红色研学实践变成一种师生、亲子之间开放互动的生命体验之旅,进入一种有明确方向感又充满生态智趣的研学实践丛林之中,体验生态化育人的魅力,自觉享受生命诗意成长的幸福和乐趣。”中央教科所德育中心原主任、生态体验教学理论创始人刘惊铎表示,蓬溪作为中国革命老区,在生态体验教育理论下开展红色研学旅行课程,会使研学旅行的内涵更加饱满,有利于深层转变教育理念,切实有效地破解立德树人的实效难题。

  通过主题演讲、业界高端对话等环节,关乎蓬溪研学旅行发展的格局变得越来越清晰。

  打造富有蓬溪鲜明特色的研学旅行品牌,全面推动研学旅行再上新台阶,蓬溪还有更多的谋划和打算。蓬溪县委相关负责人表示,下一步,蓬溪将力推基地上档升级,持续提升服务能力,同时进一步丰富研学旅行产品,通过与多业态的深度融合,持续打造有内涵、有特色、有深度的研学旅游产品供给体系。(完)

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本网或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新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本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联系方式: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采编部 电话:+86-28-629387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