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四川分社正文

首页 > bwbd > 中新网四川

绵竹:深挖乡村旅游资源 助力孝德文旅不断“出圈”
2023年08月16日 15:17 来源:中新网四川 编辑:韩金雨

  中新网四川新闻8月16日电 (申梨)今年以来,绵竹市孝德镇深入贯彻落实德阳市委九届六次全会精神,紧扣绵竹市委“三五三三”发展思路,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抓住发展集体经济的“牛鼻子”,通过党建引领树品牌、抱团发展强产业、创收增效促发展,推动乡村旅游、乡村振兴同频共振,绘出文旅深度融合新画卷。

  深挖特色  激发文旅互动大效益

  拓印、上色、描线、点金……近日,在孝德镇年画村“乡遇画里”文创社区“农闲堂”里,年轻画师徐守超正指导“小学徒”画年画;绵竹年画博览园里,来自成都暑期夏令营的孩子们兴奋地穿梭在各个展区,一边了解绵竹年画故事,一边欣赏年画艺人现场展示木版年画的创作过程。

小朋友们学习绘制绵竹年画。 绵竹市融媒体中心供图
小朋友们学习绘制绵竹年画。 绵竹市融媒体中心供图

  “农忙时就忙农活,农闲时可以来‘农闲堂’画年画,还可以在村里的游客中心当讲解员,既培养了爱好,还能挣钱补贴家用,日子越过越舒心。”徐守超说,随着近几年乡村旅游发展火热,年画村大力传承与发展绵竹年画,村民熟练掌握年画创作手艺后,在家门口当起了“画师”,吃上了“旅游饭”,有了增收致富的机会,日子越过越好。

  “年画村搭建了多元化联盟平台,还建立了‘公司+村民+订单’生产合作机制,由公司提供技术指导委托村民生产,实行按单生产、按件计酬,实现公司降成本、增效益和村民居家灵活就业、增收致富的‘双赢’。”孝德镇年画村党支部副书记徐晓燕说,2022年,年画村接待游客118万人次,综合旅游收入实现6.7亿元,年画生产从业者人均月增收2000余元,村集体经济收入101万元,较2021年增长237%。

  近年来,年画村依托深厚传统文化和乡村旅游资源,积极探索文旅融合发展路径,将“乡遇画里”文创社区成功打造成年画IP胜地,串联起农闲堂、三彩画坊、轩辕年画、年画博览园等传习所(教室),开设年画培训班,挖掘人才潜力为乡村添活力,培养出一批有年画技艺的乡土人才,让非遗旅游在这里“活”起来。此外,还成立了年乡画里集体资产公司,通过观光旅游服务、主题产品生产销售、非遗研学体验等,把有“看点”的建设成果转化为有“卖点”的发展效益,通过“艺人拿手艺换股份,村民拿积分换股份”的收益共享模式,带动全村2400余人参与年画产业链生产制作,真正让“农忙扛锄头,农闲握笔头”成为现实,更让传统文化以新姿态融入群众生活。

  抱团发展  激活集体经济“新引擎”

  去年以来,孝德镇年俗村通过旅游业“微改造、精提升”建设,跑出了一条“蝶变”之路。

  近日,沿着射水河进入年俗村,只见川西别墅错落有致,与水月荷塘、小桥流水和绿色廊道相映成趣,如同世外桃源,满眼都是生机盎然的怡人景致。

孝德镇民宿。 绵竹市融媒体中心供图
孝德镇民宿。 绵竹市融媒体中心供图

  民宿是年俗村的特色,“年俗•年舍”是由年俗村内一栋村级集体资产的闲置房舍改建而成。2023年2月底,在原有基础上实施了“微改造、精提升”工程,增设休闲庭院、书吧、木屋房,打造出“一步一景”的诗情画意空间,为客人提供了走出房间也可随时休憩、互动的另一个空间,增添了民宿的“露营体验”。

  临近傍晚,“年俗•年舍”庭院内,游客三五成群坐在宁静的大厅内品茗休闲;庭院里,孩子的嬉笑声不绝于耳,甚是惬意舒适。“这里的环境好,服务也热情周到。”来自绵阳的游客王俊杰说,民宿“高级感”满满,充满当地民俗风情,加上精细的服务,让人觉得非常舒心。

  打造民宿集群,才能激活集体经济发展“新引擎”。今年,在孝德镇党委政府统筹下,年俗村、毫照村打破村域界限,探索“镇村统筹、飞地抱团、共建共享”发展模式,两村共同出资250余万元,在年俗村打造“耘舍”精品民宿,实现抱团发展、互利共赢。

  “目前,‘耘舍’正在加紧建设,建成后预计年收益在20万元以上,由年俗旅游公司负责经营,延续管家式专业经营管理,品牌主要定位为‘高端家庭式民宿’,与‘年俗•年舍’互为补充。”孝德镇党委副书记张伟介绍,孝德镇鼓励优质民宿品牌化发展,输出先进管理运营经验,打造更多优质乡村民宿项目,“耘舍”与“年俗•年舍”“禾千院子”等一批特色鲜明、主题突出、服务优质的精品民宿品牌正在形成,助力孝德文旅不断“出圈”。

  近年来,孝德镇在绵竹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坚持守正创新、自信自强,将文旅发展与践行“乡村振兴”战略紧密结合,充分挖掘年俗、年趣、年味文化的历史传承和时代内涵,打造独具特色的年文化度假体验区,持续擦亮绵竹天府旅游名县金字招牌,为构建文旅事业发展新格局作出孝德贡献。(完)

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本网或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新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本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联系方式: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采编部 电话:+86-28-629387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