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四川分社正文

首页 > bwbd > 中新网四川

什邡政法:多举措推动政法队伍建设 以高素质干部服务保障高质量发展
2023年08月19日 20:32 来源:中新网四川 编辑:韩金雨

  中新网四川新闻8月19日电 (雍贵婷)为进一步巩固深化政法队伍教育整顿成果,更好激发政法队伍凝聚力战斗力,连日来,什邡市政法系统开展了以“学精神学指示,抓党建抓队建,强化执行力”为主题的专项活动,把提高政法干部准确把握新发展阶段、深入践行新发展理念、积极融入新发展格局作为重要政治任务,持续加强干部教育培养,努力使广大政法干部政治素养、理论水平、专业能力、实践本领跟上时代发展步伐。

  提高站位抓学习  开创发展“新格局”

  充分发挥学习的基础性作用,不断丰富学习内容、完善学习方式,在全市政法系统大兴学习之风。

  讲好理论“第一课”。依托四川干部网络学院、学习强国等平台引导干警“常学”,以理论学习大讲堂、专题讲座等活动组织干警“常悟”,以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党支部“三会一课”等形式保证跟进学习“常新”,以班子成员领学、督学、促学,带动广大干警自觉学、跟进学,营造比学赶超学习氛围。截至目前,开展各类集中学习14次,覆盖干警1000余人。

  开好业务“进修课”。围绕“六五四三”工作思路,依托政法单位开展各类业务培训9次,促进各项工作扎实推进;围绕依法履职,组织开展法律法规、司法解释、指导性案例等内容学习、座谈、讲座30余次,并轮流安排干警进法院旁听庭审,不断提高干警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解决问题能力。

  上好法纪“必修课”。紧盯“关键少数”和重点领域、重点岗位,用活用好“三书一表”,全面强化对“一把手”和领导班子监督。分层分级组织开展谈心谈话1322次,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创新开展政纪“三联”,加强政法机关与纪检监察机关协调联动,认真落实违纪违法线索移送机制,形成监督合力。全面深化“以案四说”、扎实推进“以案四改”,以市内违纪违法典型案件为“镜鉴”,用身边事教育身边人,让干警真正受警醒、知敬畏。

  立足实践抓培养  提升干事“新动能”

  把火热的实践作为锤炼政法干警的主战场,让干警在具体事务上磨、到基层一线去练。

  开展点题调研。由市领导牵头,分别组织各领域、各条线干警深入基层、深入实际,围绕工作中的热点难点开展专题调研,把真实情况了解清楚、把具体症结研究透彻,提出解决建议并形成专题调研报告,以专报、简报形式在《什邡政法》等内刊刊发。今年以来,全市政法系统围绕提升群众平安建设满意度、加强社会治理等开展专题调研12次,获得相关部门采纳的建议4条。

  推行轮岗锻炼。健全年轻干部选育管用全链条机制,常态掌握、动态管理;严格落实干部岗位学习交流一体化制度,采取跟班学习、选调上挂、实岗锻炼等方式,有计划地选派8名优秀年轻干部到德阳政法系统跟班学习锻炼,帮助开阔眼界视野、提升全局观念;积极选派40名优秀年轻干部参与政法“五心”服务站轮值工作,帮助了解基层具体情况、提升群众工作能力。

  加强火线练兵。将乡村振兴、防汛救灾、维稳安保等急难险重任务作为“磨刀石”,抽调20余名干部下沉重点路段交通检查站、“环蓉护城河”卡点等一线值守,组建2支防汛救灾突击队,将6名优秀干部力量派往优化营商环境服务企业发展等工作前沿,让干部在攻坚克难中增强治理能力和斗争本领。

  围绕宗旨抓作风  展现政法“新面貌”

  认真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教育引导干部站稳群众立场、践行为民服务宗旨。

  以榜样引领带动。坚持以先进事迹激励干部担当作为,通过集中组织学习曹艳群、鲍卫忠等先进事迹,开展“青年干警说”“青春心向党”等党建队建实践活动,激发干警干事创业激情,激励广大干警学先进、学榜样、强宗旨、添动力。

  以平台双向联动。推动市镇村三级综治中心实战化运行,安排政法干部常态化“坐班”;建立社会治理“法治螺钉”长效机制,选派22名法官精准对接乡镇(街道);开展平安建设网格大走访大宣传,与镇(街道)、村(社区)干部一起解答群众疑虑、代办各类事务、帮助解决实际困难、就地调解矛盾纠纷,进一步密切党群干群关系。今年以来,共化解矛盾纠纷2295件。全力推进片区(综合)法务区实体化运行,不断聚集法务资源,探索多种服务形式,切实打造优化营商服务发展的法治高地。

  以机制常态推动。建立落实在职党员到社区报到制度,督促全市政法系统500余名党员干部主动到联系村(社区)党组织报道,亮身份、领任务,走家入户收集群众问题、帮助调解矛盾纠纷、因需开展志愿服务,用自己的“辛苦指数”换取群众的“幸福指数”。今年以来,政法系统党员干部开展挂牌整治治安复杂场所或治安突出问题12个,参与垃圾清理、公共设施维修、车辆乱停乱放整治等各类服务3000余件/次。(完)

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本网或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新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本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联系方式: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采编部 电话:+86-28-629387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