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四川分社正文

首页 > bwbd > 中新网四川

89元/年享最高300万元保障 2023年“惠绵保”正式上线
2023年08月22日 21:00 来源:中新网四川 编辑:祝欢

  中新网四川新闻8月22日电 (杨勇)继“惠绵保”首年上线吸引92万绵阳市民参保,8月22日,绵阳专属普惠型健康保险——2023年“惠绵保”重磅回归。在保费维持89元/人/年不变的基础上,开放绵阳市户籍人员和绵阳市新市民参保,续保用户进一步降低免赔额、扩增高额特药数量,为参保人提供最高300万元的医疗保障。

  绵阳市医疗保障局党组书记、局长贾大雁,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绵阳监管分局党委书记、局长李弘,绵阳市金融工作局党组成员、副局长董智钢等12个政府部门及绵阳市保险行业协会的相关领导出席发布会,并共同启动2023年“惠绵保”,启动仪式现场,贾大雁和李弘共同领投2023年“惠绵保”。

  2023年“惠绵保”正式上线。 绵阳市医疗保障局供图
2023年“惠绵保”正式上线。 绵阳市医疗保障局供图

  据悉,8月22日起,只要是绵阳市基本医保参保人(含职工、城乡居民)、绵阳市户籍人员和绵阳市新市民均可关注“惠绵保”微信公众号在线投保,也可通过11家保险公司线下投保。参保时间为2023年8月22日至2023年10月31日,保障时间为2023年11月21日至2024年11月20日。

  近年来,绵阳市委、市政府始终围绕破解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采取一系列惠民举措,更好地满足群众医疗保障需求,持续降低群众就医费用负担。

  “‘惠绵保’是绵阳市深入贯彻落实健全多层次医疗保障体系建设的有益探索。今年,为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医疗保障需求,进一步降低高额医疗费用支出,‘惠绵保’保障升级,扩大普惠力度,为老百姓带来更多实惠。”贾大雁表示。

  “2022年,‘惠绵保’实现绵阳参保群众个人负担平均下降9.93%,截至8月21日,‘惠绵保’已向8008人提供健康管理服务,6226人使用药房折扣福利,累计减少费用15.4万元,‘惠绵保’切实践行了产品惠民利民的设计初衷。”李弘介绍。

  2023年“惠绵保”保费维持89元/人/年不变,最高保额300万元,在延续“参保低门槛、特药0免赔额、既往症可保可赔”等普惠性特点的基础上,实现了“一降、二增、一优”。

  一是连续参保降免赔额。医保目录内住院自付费用,连续参保用户的年免赔额降为1.4万元;医保目录外住院全自费和超限价费用,连续参保用户的年免赔额降至1.8万元。

  二是高额特药增至40种。其中,国内特定高额药品种类扩增至30种,还新增了10种海外特药保障,让有需要的患者第一时间更有保障地使用上全球创新药。

  三是提高罕见病赔付比例。产品责任内7种罕见病药品费用新发病人群报销比例提高至40%,给罕见病小群体更多“医”靠。

  四是优化健康增值服务。与上一年相比,升级后的2023年“惠绵保”为参保人提供了“齿科洁牙权益、HPV疫苗代预约、药房折扣福利、重疾早筛、心理健康测评、特药配送”等13项健康增值服务,实用性更强,以高质量服务守护绵阳市民美好生活。

  “三重保障”覆盖,医保内外贴心守护市民健康。2023年,“惠绵保”的保障责任涵盖了医保目录内外三重保障。

  一是医保目录内住院自付费用。住院费用经“基本医保、大病保险、医疗救助”报销后,剩余自付部分及50%乙类先行自付部分扣除免赔额,再按70%比例报销,13类既往症人群按50%比例报销,最高保额100万元。

  二是医保目录外住院全自费和超限价费用。住院费用自费部分扣除免赔额,再按40%比例报销,13类既往症人群按30%比例报销,最高保额100万元。

  三是40种特定高额药品及材料费用。最高保额100万元,包含23种肿瘤特定高额药品及材料费用,覆盖肺癌、乳腺癌、结直肠癌等高发恶性肿瘤,0免赔额,按70%比例报销;7种罕见病特定药品费用,覆盖戈谢病、庞贝病、脊髓性肌萎缩症、黏多糖贮积症ⅣA型、法布雷病、黏多糖贮积症II型、特发性肺动脉高压,0免赔额,按40%比例报销;10种全自费海外特定高额药品费用,0免赔额,按40%比例报销,即使患有40种特定高额药品及材料费用中对应病种既往症也可按25%比例报销。

  据悉,2023年“惠绵保”由绵阳市医疗保障局、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绵阳监管分局、绵阳市金融工作局等共同指导;市财政局、市税务局、市残联、市市场监管局、市卫生健康委、市民政局、市乡村振兴局、市总工会、市妇联等共同推广;由中国人寿、人保财险、太平财险、平安财险、太平洋人寿、新华人寿、锦泰财险、中华联合财险、国宝人寿、东吴人寿、阳光财险11家保险公司共同承保,中国人寿担任共保体组长、首席承保,宸汐健康、腾讯微保提供运营平台,国药控股·宸汐健康提供增值特药服务。(完)

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本网或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新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本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联系方式: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采编部 电话:+86-28-629387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