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四川分社正文

首页 > bwbd > 中新网四川

国网绵阳供电公司:全方位加强保供电服务 守护绵阳“夜经济”
2023年08月25日 21:23 来源:中新网四川 编辑:祝欢

  中新网四川新闻8月25日电 (王康力 李义斯 邓严)当夜幕渐渐降临,夜生活便缓缓拉开了帷幕,叫卖声、欢笑声、音乐声连绵不绝,绵阳“夜经济”欣欣向荣……近期,国网绵阳供电公司跟随“夜经济”的灯火,全方位加强保供电服务,为绵阳居民的吃喝玩乐一路护航。

  智慧巡检 赋能“烟火气”

  近日,国家电网四川电力(绵阳梓潼)连心桥共产党员服务队队员来到绵阳市梓潼县状元第文化特色商业街,操控无人机,利用无人机搭载红外成像镜头对街区周边的配电线路开展夜间巡视,为“夜经济”提供电力保障。

  随着“夜经济”蓬勃发展,梓潼县部分商圈夜间用电量是白天的两倍。入夏以来,国网绵阳供电公司在梓潼县绘制了“夜经济用电地图”,梳理状元第文化旅游特色街区、滨河路美食街、文昌公园啤酒节等“夜经济”商圈用电情况,建立用电信息电子台账,对商圈台区用电负荷和用电量变化进行监测,及时掌握用电情况。

向摊贩、商户等了解用电情况。 李义斯 摄
向摊贩、商户等了解用电情况。 李义斯 摄

  党员服务队依托“夜经济用电地图”,利用无人机在用电高峰期测温测负荷,识别高温发热点,排查安全隐患。“无人机搭载的红外成像镜头可以清晰看到柱上设备的发热情况,及时发现地面巡检无法查到的隐患。”国家电网四川电力(绵阳梓潼)连心桥共产党员服务队队长杨涛介绍。

  今年以来,国网绵阳供电公司持续推动无人机智慧应用,构建配网无人机智能巡检体系,依托专业化管理模式,将无人机技术与激光点云、图像识别、人工智能技术相融合,实现航线自动规划、自主巡视、隐患自主识别等功能,有效改变传统人工巡视效率低、精细化程度不高的问题,守护“烟火气”。

  电力满格 升级“好吃街”

  夜游之后,离不开一顿美餐。马家巷是绵阳主城区受市民和游客深爱的美食打卡地,聚集了本地众多人气商铺和小摊,是食客心中的“好吃街”。

  一到傍晚,马家巷里就一片欢腾,沿街商铺灯火通明,国网绵阳供电公司工作人员穿梭于人群中,用红外成像仪对电力设备测温测负荷,详细记录着设备运行情况,守护马家巷的夜间繁华。

  今年2月,马家巷进行封闭改造提升,以百味绵州为主题,融入“美食之味”“演艺之味”“市井之味”“腔调之味”四大元素,打造明清古街。

  一直以来,国网绵阳供电公司都与马家巷商会保持着紧密联系,得知马家巷的改造需求后,多次派人前往现场实地走访,了解商户用电需求,现场查勘设备运行情况,对外电配电工程进行提质升级,在原有2台变压器的基础上新建200千伏箱变1台,新增2根22米低压电缆,对符合条件的低压电线进行电缆入地改造,增强供电可靠性,提升了街区整体形象。

  “我们配合市政建设步伐,自4月3日开始改造工程,于4月15日完成整体施工。”国网绵阳供电公司市区供电中心副主任罗刚介绍道。

  为感谢电力工作保障,近日,马家巷商会还为国网绵阳供电公司送来了50件矿泉水、藿香正气液等清凉物资。“感谢电力公司长期以来提供的暖心优质服务,让商户用电无忧。”马家巷商业联合会会长周正平说。

  靠前服务 “电”亮特色民宿

  绵阳市安州区桑枣镇齐心村蝴蝶谷景区风景秀丽,坐落着大大小小的特色民宿,是城市居民的“灵魂栖息地”。夜深,游客们在民宿里休闲玩乐,共享良辰美景,“夜经济”在这里落下帷幕。

  一大早,国网绵阳供电公司“电管家”张正、陈文友便来到了蝴蝶谷景区开展用电安全检查。

  国网绵阳供电公司“电管家”开展民宿用电安全检查。 张莉 摄
国网绵阳供电公司“电管家”开展民宿用电安全检查。 张莉 摄

  “这段时间很多游客来游玩,用电量也很大。”“遇见·栖心”民宿店长助理崔鑫说。暑期是客流量高峰期,张正等人经常来到蝴蝶谷景区的各大民宿,检查冰柜、空调等设备,全力保障民宿用电无忧。

  据悉,自2017年起,齐心村凭借着优美的自然风光和良好的生态环境,以“休闲+康养”为主题在蝴蝶谷发展乡村旅游,将民宿作为特色,目前建有精品民宿7家,特色家庭民宿28家。

  为让游客更愿意“留下来”,2022年初,齐心村开始大力发展“夜经济”,多家民宿改造升级。为满足其用电需求,桑枣服务站在齐心村新投变压器2台容量600千伏安,新建10千伏线路466米,新建0.4千伏线路540米。此外,桑枣服务站还深入实施了“村网共建”,定期到齐心村开展用电巡视检查、电气设备维护抢修、安全用电宣传等工作,为“夜经济”发展提供可靠电力保障。

  “我们在户外区域增设了灯光,在草坪装了天幕,民宿越来越漂亮,生意越来越好。多亏了桑枣服务站的贴心服务,我们现在用电很放心。”崔鑫说。(完)

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本网或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新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本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联系方式: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采编部 电话:+86-28-629387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