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四川新闻8月31日电(吴平华 杨翼如)近年来,资阳市乐至县统筹文明培育、文明实践、文明创建,发挥优质资源带动、延伸服务互动、统筹一体促动“三大动能”,持续构建城乡精神文明建设各种要素双向互联互通的发展新格局,着力谱写城乡文明融合发展新篇章。

新时代文明实践站所开展移风易俗活动。杨翼如 摄
丰润群众精神世界需要谋“深”引领,涵育城乡精神文明重在搭“实”平台。乐至县积极统筹县镇村三级公共服务阵地资源,整合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青少年宫、文化馆、图书馆等优质资源,创新打造理论课堂、文明讲堂、文化礼堂、雏鹰学堂、百姓龙门阵“四堂一阵”新时代文明实践平台。“线上+线下”立体优化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主阵地,全覆盖建成各级文明实践所21个、站315个,挖掘本土红色优质资源,探索服务群众路线,创新设立“陈毅故里景区”“蚕桑文化博物馆”等新时代文明实践基地、“左邻右舍”新时代文明实践点,进一步衍生文明实践触角,持续加大向农村基层输送供给力度。近年来,累计开展理论宣讲、文化服务、科学普及、移风易俗等各类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20万余场次,唱响“乐善至美美在文明”特色品牌最强音,让文明新风切实吹进到城乡群众房前屋后、邻里田间。
“资源共享、阵地共建、活动共联、队伍共育”,乐至县坚持用四个‘共’字原则,打破条块分割、部门壁垒,统筹整合体制内外、线上线下等各类资源,扎实开展结对帮建活动,在城市社区、乡镇村落广泛开展资源共享、文明实践、志愿服务等各色结对共建活动,组织县级单位(部门)、社会爱心企业与315个村(社区)结成共建对子,累计开展文明共建主题活动3万余场次,解决民生实事3000余件次。同时,组建“1+10+N”志愿服务队伍,广泛发动党员志愿者、社会爱心志愿者,积极投身各色城乡文明建设活动,全县注册志愿者达7.7万余人,营造了文明帅乡、有爱乐至的良好氛围。
城乡精神文明融合,核心在于“互动互促”,发挥“城”“乡”各自功能优势,不断丰润文明内涵,提升发展质量。着力以“城”带“乡”,科学匹配优厚资源“供基层”,统筹配置优秀人才“下基层”,持续挖掘优质文化“送基层”,选派300多名优秀干部驻村帮扶、组织500余名各级道德模范和身边好人到所在村(社区)报到,以“三下乡”为载体,发掘本土特色,烹调文化盛宴,打造出现代京剧《陈毅回川》、川剧《青年陈毅》,届期举办田园诗歌会等活动,为乡村振兴提供强效精神动能。着重以“乡”促“城”,加强农村思想道德教育,建立健全“一约四会”自律组织持续推进农村突出问题治理,实现农民自我约束管理、教育提升,先后涌现出了回澜镇、劳动镇旧居村等各全国村4个,省级文明村8个,示范带动效应凸显。“百姓龙门阵”“五点钟书屋”等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新品牌并延展辐射全县,实现城乡精神文明融合发展从“量变积累”到“质变飞跃”。(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