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四川分社正文

首页 > bwbd > 中新网四川

资阳乐至:择“强芯”促增收 54万亩良田高产10.7万吨水稻
2023年09月10日 11:55 来源:中新网四川 编辑:韩金雨

  中新网四川新闻9月10日电 (吴平华 唐文瑞)时序更替,岁物丰成。金秋九月,乐至进入收稻季。今年,乐至全县稻谷预计总产量达到10.7万吨,机收率达到90%以上。

  丰收的背后,是乐至建立良种、良法、良制、良田、良机“五良”融合示范联动机制,推动高标准农田建设、选育优质高产品种,打造新时代更高水平的“天府粮仓”的不懈努力。

  共夯基础  建设高标准农田54.28万亩

  在乐至县佛星镇临江社区稻田里,平整、连片的稻穗随风摇曳,沙沙作响,可谓“喜看稻菽千重浪”。

  “自高标准农田投入使用后,这样的‘千重浪’越来越多了。”临江社区第一书记谢乔媛告诉记者,通过采取土块“小改大”、道路“弯改直”、土壤“薄改厚”、地形“坡改梯”等措施,不断提高农田综合生产能力。

  近年来,乐至县坚决把高标准农田建设作为实施“藏粮于地”战略的重大举措,始终以提高农业机械综合生产水平为目标,以田间道路和主要排灌渠系为骨架,实现土地平整肥沃、水利设施配套、田间道路畅通、农艺农机技术先进适用,使农田基础设施条件与现代农业生产经营体系相适应。

  截至目前,全县共建设高标准农田54.28万亩,新建(整治)排灌渠系268公里,田间机耕道路962公里。

  “高标准农田的投入使用不仅增加了耕地面积,提高了机械化作业水平,耕作模式也由农户‘小而散’的种田方式变为了种植大户‘大而专’的经营方式……”谢乔媛说,高标准农田建设让“望天收”变为了“高产田”。

  择“强芯”强管护  亩产增加约50-100公斤

  如果说耕地是粮食生产的“命根子”,那么种子就是农业的“芯片”。

  “选种时要注重产量和抗病性。”县农业农村局农技推广站站长黄岗指着一根沉甸甸的稻穗介绍道,它们都是稻香杯优质品种,丰产性好。

  近年来,为切实保障粮食安全,乐至选育优质高产品种,大力推广具有发芽率高、籽粒饱满,抗病抗倒伏力强特性的宜香优2115、川优6203等稻香杯品种,为乡村振兴提供了“芯”动能。

  “这种稻子不容易得稻瘟病,产量也相当的好。”宝林镇万斤沟村一村民说,“亩产增加了大约50-100公斤。”

  此外,为确保农产品的质量安全,乐至选派25名农技专家深入田间“把脉问诊”,指导水稻病虫害防治;大力实施IPM绿色防控示范园区建设,采用物理和化学防控相结合的方式,喷洒高效低毒生物农药,安装频振式杀虫灯和性诱装置诱杀水稻二化螟、稻飞蚤,实现了水稻结穗率高、无农药残留、病虫害少。

  “IPM的核心是‘预防为主,综合治理’,通过高效的绿色防控技术,实现对病虫害、杂草等农业灾害的有效控制。”黄岗介绍,截至目前,乐至全县已建立宝林镇万斤沟村、石湍镇毛家坪村、东山镇龙凤村在内的三个IPM绿色防控示范园区,并以园区为示范引领,逐步辐射到其他村(社区)、乡镇(街道),不断提高农产品的质量安全和环保性。

  省成本 机收率达到90%以上

  近日,东山镇龙凤村村集体组织收割队抢收稻谷,确保颗粒归仓。

  “从利用高速插秧机插秧、无人机喷洒农药到联合收割机收割,机械化使我们节省了不少人力、财力。”种粮大户刘连国告诉记者,从翻地到收割,全程机械化操作让种粮不再是一门苦差事。据统计,今年全县11家农机专业合作社、10家社会化服务组织投入共计0.8万余台次新型农机参与今年的稻谷秋收。

  “以前一亩地要四个人做一天才能完成,现在机械收割只需要一两个小时,极大地节省劳力和成本。”盛池镇埝田沟村村民罗长书告诉记者。

  近年来,乐至通过水稻直播、机插秧等全程机械作业,让项目区农作物综合产量提高10%以上,亩均节本增效400元—500元。

  “我县今年共种植水稻21万亩,预计9月中下旬全部收割完毕。”乐至县农业农村局农机站工作人员姚兵表示,截至8月31日,乐至县水稻收割已完成80%,预计总产量达到10.7万吨,机收率达到90%以上。

  站在田野上,阵阵谷香沁入心脾,那是丰收和希望的味道……(完)

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本网或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新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本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联系方式: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采编部 电话:+86-28-629387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