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四川新闻9月14日电 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推出的“2023成都考古社教特别版”活动第一场14日正式拉开帷幕。30名幸运观众在考古领队的带领下,先走进祝国寺村遗址的发掘现场参观学习,然后来到成都考古中心,听专家干货满满的分享,品巧思萌趣的“文物下午茶”。
祝国寺村遗址是一处明显经过规划所兴建的唐宋时期市镇遗址,面积约20万平方米,从全国范围来看,保存如此完好的唐宋时期市镇遗址十分罕见。

遗址现场负责人杨波介绍,成都考古工作队从2022年3月开始发掘,目前发掘面积2800平方米,发现房屋、水井、墓葬、天井、灰坑、灰沟和道路等200余处遗迹,各类遗物3000余件。
秋日艳阳下,工人们仍在探方中一点点挖掘,放眼望去,似乎只有一片坑坑洼洼的灰色土地。隐藏其中的“考古玄妙”,只有跟随专家才能一一破解。

杨波带领观众走近一面挖成垂直于地面的土壁,指着上面的字母和数字编号介绍说,越靠近地表的,年代越近;越是靠下方的,年代就越远。比如以数字2、3附加字母如a、b的,是代表地层;以字母L开头的,则是代表当时的道路。
这些地层与道路有时会重叠甚至互相打乱,因为过去的遗物和地层,并非始终均匀地被掩埋、沉降。杨波介绍,专业的考古工作者会通过新挖出来的土的颜色,判断出这里是否曾被回填过;通过土里夹杂的包含物,大致判断出这里大约属于什么年代。

祝国寺遗址考古挖掘现场随处可见破碎的陶和瓷片。杨波指着一环像“贪吃蛇”套在一起首尾相连的碗说,这种叠成圆环的碗,在当时主要是用来镇宅的。既然是镇宅,那自然说明此处曾有宅院。事实上,这片区域在唐宋时期就是一个建筑群,并且是一个沿着主干道在两侧形成居住规模的古代市镇。
最令人赞叹的还是排水系统——陶砖砌出的暗渠、陶瓦覆盖的小水沟、青砖堆砌的大水沟……“成都城在唐宋时期,有着十分发达的排水系统。”杨波说,“这处遗址的很多地方也反映出当时人们对水的规划和利用,非常合理。”
下午的分享会在成都考古中心继续进行,杨波给大家展示了此前发掘过程中的相关资料,并介绍了他们是如何一步步找到这处重要的遗址现场的。
祝国寺遗址与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2020年3月公布的有关琉璃厂五代至宋元时期瓷窑遗址,关系十分密切。成都平原目前发现的墓葬中,80%的陶瓷器物都来自琉璃厂窑,由此可见这一陶瓷生产基地的规模和销量。
“所以,我们需要解决一个基本的问题:这么多的陶瓷器具,生产出来之后,主要在哪里集散、销售?那么大一个窑,那么多产品,不可能出炉了就直接拉走对吧,总得先登记造册,然后打包外销。那么交易场所在哪里?”杨波说。
结合文献记载和此前的考古发掘线索,考古工作者慢慢找到了祝国寺遗址。仅仅挖了几条探沟后,就在沟中发现了大量陶瓷碎片。接着,房屋的柱洞、院落的天井、支撑宅基的砖瓦、铺设路面的卵石,甚至细细的车辙印等都一一显露。
通过对这些遗迹和出土文物的考察分析,他们发现祝国寺村遗址在唐宋时期曾有过相当规模的建筑群。生活在这里的居民们,很可能其生计日常也与琉璃厂窑的生产工作密切相关。
一场分享会下来,专家讲得投入,观众们听得入神。大家纷纷感叹:看似平淡枯燥的考古现场,瞬间变得立体生动、画面鲜活。(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