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四川分社正文

首页 > bwbd > 中新网四川

四川天府新区税务局办公室开展“青年文明号”开放周系列活动
2023年10月30日 11:50 来源:中新网四川 编辑:曹惠君

  中新网四川新闻10月30日电 为切实发挥青年文明号服务社会、促进青年成长、弘扬文明风尚的作用,近日,“四川省青年文明号”集体四川天府新区税务局办公室以“奋进新征程·号声更嘹亮”为主题,开展“青年文明号”开放周系列活动,用实际行动擦亮青春底色,展现税务风采。

  一场宣讲,解创业之愁

  青年是创新创业的生力军。为助力大学生就业创业,天府新区税务局办公室与纳税服务科、法制科组成“青年文明号税宣小分队”,深入校园送政策、送温暖。

 天府新区税务局办公室与纳税服务科、法制科组成“青年文明号税宣小分队”,深入校园送政策、送温暖。四川天府新区税务局供图
天府新区税务局办公室与纳税服务科、法制科组成“青年文明号税宣小分队”,深入校园送政策、送温暖。四川天府新区税务局供图

  “自2023年1月1日起,持《就业创业证》从事个体经营的,自办理个体工商户登记当月起,在3年内按每户每年20000元为限额依次扣减其当年实际应缴纳的增值税、城市维护建设税、教育费附加、地方教育附加和个人所得税。”在成都工业职业技术学院,青年志愿者正为大学生们宣讲近期出台的重点群体创业就业税收优惠政策。对大学生创业者关心的重点群体创业税费减免、个体工商户减半征收个人所得税最新政策,青年志愿者认真地为他们答疑解惑。

  “这场宣传来得太及时了,我们了解过创业相关的税务知识,但总是云里雾里的”,毕业后准备自主创业的大学生小林表示,“听了税务干部的宣传解读,对该怎么注册申报新企业、大学生创业可以享受什么优惠政策,清晰了不少,为我们自主创业增添了信心和底气。”

  除了政策宣讲答疑,青年志愿者还设置宣传展台,通过流动形式将《延续优化完善今明两年到期的税费优惠政策指引》等宣传资料送到学生手中,以青年之力助青年创业。

  一次走访,纾企业之困

  “得知我们十分关心纳税申报办理流程便捷性问题,税务干部立即向我们详细介绍并进行了专项辅导。”成都东创国城实业有限公司财务副总监孙滨淋表示。

  近日,天府新区税务局办公室联合货物和劳务税科等部门青年业务能手,开展“送服务进企业”活动,实实在在解难题、办实事。

  活动中,青年干部们详细了解企业经营情况、业务拓展及今后发展规划,“面对面”为企业宣讲税收优惠政策,“一对一”解答企业财务人员的相关疑问。“我们希望数电发票扩围机动车经销试点后,能第一时间接入乐企直联,体验新电发票的便利和效率。”对企业提出的个性化需求,青年干部们仔细聆听、详细记录。

  “纳税人缴费人的诉求就是我们的努力方向,我们将以高效服务让企业的‘烦心事’变成‘省心事’,为优化税收营商环境贡献青年力量。”货物和劳务税科青年干部付鹏成表示。

  一场竞赛,夯本领之基

  宣读考试纪律、拆封考卷、分发考题……在中铁卓越中心28楼会议室里,一场技能大赛正如火如荼进行中。为提升青年干部业务素养,加强征纳双方互动互学,10月26日,办公室“青年文明号”组织动员集体全部成员,参加“以赛促学砺精兵学以致用促发展”2023年成都百万职工技能大赛四川天府新区落实税收优惠政策技能竞赛,与全局青年干部职工一起,掀起“学技术、练本领、比技能”的热潮。

 2023年成都百万职工技能大赛四川天府新区落实税收优惠政策技能比赛现场。四川天府新区税务局供图
2023年成都百万职工技能大赛四川天府新区落实税收优惠政策技能比赛现场。四川天府新区税务局供图

  增值税小规模纳税人减免优惠政策、增值税加计抵减政策……今年以来的一系列延续优化创新实施的税费优惠政策成为竞赛的“主角”。青年干部们全神贯注,仔细审题、认真计算,在落笔声和计算器的嗒嗒声中,将所学变为所答,充分展现了税务青年昂扬向上的精神风貌。

四川天府新区税务局通过技能竞赛、青年夜校等方式,促进青年干部职工熟练掌握税收优惠政策知识与实践运用。四川天府新区税务局
四川天府新区税务局通过技能竞赛、青年夜校等方式,促进青年干部职工熟练掌握税收优惠政策知识与实践运用。四川天府新区税务局

  “我们始终把打造‘学习型’青年文明号、培育‘学习型’青年干部职工作为工作重点,通过技能竞赛、青年夜校等多种方式,促进青年干部职工熟练掌握税收优惠政策知识与实践运用,为推动税惠政策落地、助力企业发展提供有力支撑。”办公室“青年文明号”号长邹晓宇说。

  下一步,天府新区税务局办公室将进一步弘扬青年文明号“敬业、协作、创优、奉献”的价值理念,在学思践悟中提升理论素养,在学技练功中增强业务能力,在服务社会中强化责任担当,以实际行动展现“忠诚担当崇法守纪兴税强国”的赤子之心,奋力交出“四川省青年文明号”的闪亮答卷。(完)

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本网或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新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本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联系方式: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采编部 电话:+86-28-629387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