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四川新闻11月10日电 (牟冬梅)今年以来,德阳市罗江区残联不断探索助残新模式,与学院开展合作,依托校地共建优势,围绕“关爱关心残疾居民,着力提升残疾人生活质量”等方面广泛开展社会实践、志愿服务活动,助推社区残协工作发展,进一步浓厚扶残助残氛围。

聚智赋能,创新工作模式。社区发挥阵地优势,学院发挥人才、技术、管理等优势,以资源共享、共同发展为目标,形成院校支持社区基层治理、社区助推高校发展的模式,共同开创社区残协建设的新局面。
聚力共建,整合优势资源。社区与学院在双方资源协同联动的基础上打造合作平台。学院将护理专业学生社会实践与社区康复相结合,助力构建“以社区康复为基础,残疾人家庭为依托”的康复服务网络。社区为学院提供教学实践基地,将社区基层治理与社会实践活动相结合,通过社区居民大学堂、残疾人康复训练活动室等帮助学生开展社会实践活动。
聚识共享,助力融合发展。学院通过社区采用志愿服务的方式,引导学生走出校门、接触社会、了解社情、服务民生,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为社区居民提供多元化的公共服务,促进院社融合创新发展。学院志愿服务队走进社区残疾人家中,为残疾人整理家务,为残疾人及家属讲解残疾预防、康复保健知识等,提高残疾人生活质量,改善残疾人精神面貌。
据悉,2023年,罗江辖区内学院在社区居民大学堂共开展残疾预防、健康养生、残疾人权益维护等知识讲座5次,入户开展志愿服务6次,为残疾人开展义诊活动3次,服务残疾人60余人。
下一步,罗江区残联将与辖区内四川工业科技学院、西南财大天府学院、德阳农业职业技术学院等院校开展更深入的校地共建工作,通过“组织共建共联、发展共促共进”,促进校地合作和社区基层治理,开创校地共建新篇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