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四川新闻12月8日电 (伍排勇 杨玲)近年来,汶川县绵虒镇大禹村为大力弘扬大禹文化精髓,紧紧围绕“环境好、产业好、村容村貌好”三好要求,补齐发展短板,提升服务水平,逐步形成“一村一品、一村一业、一村多业”等发展模式,通过挖掘乡村文化旅游产业,促进乡村振兴发展。
今年10月,阿坝州文化和旅游暨全域旅游发展大会在黑水县召开。会上,公布了阿坝州第三批特色文化旅游名镇、名村,全州有5个乡镇和15个村上榜。其中,汶川县绵虒镇大禹村被中共阿坝州委、阿坝州人民政府命名为阿坝州第三批特色文化旅游名村。

绵虒镇大禹村地处岷江河畔,国道213沿线,距离汶川县城19公里,是一个以羌族为主的聚居村落,全村辖新店、高店两个村民小组,共152户、433人。古书记载,“禹生石纽,其地名刳儿坪”就在大禹村境内,这里是中华人文先祖、圣王大禹的故里。曾建有供人凭吊的禹庙、洗儿池、禹穴、圣母祠、圣母塔、禹迹石纹等石刻古迹。其历史文化厚重、人文风情独特、自然景观壮美,发展特色文化旅游具有显著优势。

“我们大禹村位于大禹景区的一个核心区,依托大禹文化,每年都会举办大禹祭祀活动,每月初六也有村民祭祀活动,吸引不少外地游客前来游玩,也让当地老百姓更好的传承大禹文化。”绵虒镇大禹村党支部书记董文峰介绍,“5.12”汶川特大地震后,为弘扬传承大禹文化,大禹村建成了大禹祭坛、大禹文化书院、大禹农庄等核心景点。成功申报为国家AAAA级景区大禹文化旅游区,成为汶川县大禹文化旅游节、大禹诞辰等重要活动场所,吸引各方游客前来祭拜游玩。

近年来,大禹村立足村域内大禹文化、农耕文化、古羌文化和便利的交通优势,依托乡村基础服务设施建设,持续推进农文旅“三维”融合发展。目前,全村建成游客中心1个、卡车之家1个、停车场5个、旅游厕所4个,修建旅游栈道800余米。完成村组道路、产业道路、安全饮水、农村电网改造、太阳能路灯安装、地质灾害修复等项目建设,全村基础设施提档升级,公共服务功能显著提升,旅游服务功能明显增强。也让不少村民对乡村文化旅游发展充满信心。
“我们村是大禹村,也是大禹的故里,大禹出生地。现在很多人都在我们村来旅游,旅游经济是越来越好了,所以我们就打算把我们的房子弄成民宿,吸引更多的游客过来游玩,助力发展我们的旅游业,宣传大禹文化。”这些天,汶川县绵虒镇大禹村村民柏兴雪家的两层小洋楼已经完成了主体工程建设,施工人员正在开展室内装修。
柏兴雪介绍,由于之前的房屋是地震后恢复重建,当时房屋建设不仅矮小,之后又遭受泥石流灾害影响,导致整个房屋居住环境差。今年,她们通过申请,决定对原有的宅基地房屋进行改造新建。同时,在看到村里越来越多的游客,一家人经过商议,在建设新房时考虑发展民宿旅游,既可以改善居住环境,又能考虑到长远增收发展。
位于大禹村境内的大禹农庄,也是地震后汶川县引进的农业产业发展公司。农庄还拥有万亩高山绿色蔬菜基地、红樱桃基地、活水冷水鱼场、高山生态种猪基地等,是集种植业、养殖业、农产品加工和休闲观光农业为一体的生态农业循环经济示范园区。良好的生态环境,正在成为不少游客休闲旅游体验的绝佳之地。
“大禹农庄已经成立15年,在这些年的发展当中,我们以农业为基点,更新发展了二、三产业,现在已经建设了我们的农庄酒店、餐饮服务、拓展培训、会议和乡村休闲旅游等各个项目,占地面积达到300亩。”大禹农庄副总经理吴勐黾介绍,为促进乡村振兴发展,农庄在乡村振兴发展中,积极带动村民发展,除了解决村民就业,依托农庄旅游资源带动群众共同走旅游发展之路。
在阿坝州第三批特色文化旅游名村金子招牌的引领性,下一步,大禹村将组建一支专业羌族文艺队伍,通过开展培训表演,使之能独立和承接相关文化表演活动,代表当地走出去,成为宣传好大禹文化、羌文化的能人乡贤。让全村逐步建成“赏民俗文化风情、观田园风光、品农家佳肴、住羌寨人家”为主题的民俗文化风情示范区。(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