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四川分社正文

首页 > bwbd > 中新网四川

发放劳务报酬200余万元 梓潼“以工代赈”助农增收
2024年01月10日 16:03 来源:中新网四川 编辑:曹惠君

  中新网四川新闻1月10日电 (林忠伟)“‘以工代赈’项目让我在家门口就挣了6000多元,而且还种了庄稼,照顾了家庭,感谢党委和政府让我们过上了幸福的生活。”1月9日,绵阳市梓潼县仁和镇檬垭村一社群众梁廷金高兴地说道。

  2023年,梓潼县“以工代赈”项目在仁和镇檬垭村和宏仁镇红星村实施,共计发放劳务报酬200余万元,惠及群众400余人。同时,支持培育两村发展水稻制种、果树和蔬菜等优势产业,助农增产增收。

  走进梓潼县仁和镇檬垭村“仁兴粮油蔬菜现代农业园区”,一大片榨菜、青菜长势良好,呈现出一派丰收的景象。

仁兴粮油蔬菜现代农业园区。 梓潼县融媒体中心供图
仁兴粮油蔬菜现代农业园区。 梓潼县融媒体中心供图

  据悉,仁和镇檬垭村的道路、沟渠都是通过2023年“以工代赈”项目资金修建完成,包括改建道路6.8公里、排水灌溉渠系9公里,项目总投资418万元。“过去这一片由于严重缺水,种粮种菜都十分困难,通过实施‘以工代赈’项目,修建沟渠、塘堰,有效解决了这一难题,为檬垭村打造优质粮油和果蔬基地提供了保障。”仁和镇檬垭村党总支副书记罗显涛说。

  “以工代赈”就是“以务工代替赈济”,让受赈济地区困难群众参加劳动并获得报酬,从而取代直接赈济的一种扶持方式。檬垭村提前谋划,精心组织,事先确定项目务工人员,评议编制完成劳务报酬发放方案,测算劳务报酬总额、用工工时、用工单价等。此外,檬垭村还成立了“以工代赈”项目服务部,与务工群众签订项目用工意向合同,提出就业岗位承诺。

  “仁和镇按照‘能用人工的尽量不用机械,能用当地群众的尽量不用专业队伍’要求,为群众提供就业岗位100余个,发放劳务报酬100余万元,后续将提供6个岗位。”仁和镇副镇长罗明强说。

  宏仁镇红星村“以工代赈”项目完成土地整理调型400亩,道路硬化2.5公里,塘堰整治4口及其他配套设施等。红星村详细测算工种、务工人数及劳务薪酬,并在概算表中单列劳务报酬,发放劳务报酬100余万元。

群众修建沟渠。 梓潼县融媒体中心供图
群众修建沟渠。 梓潼县融媒体中心供图

  “项目完成后,红星村采取‘公司+合作社+农户’的发展模式,重点发展水稻制种、小麦、油菜等优质粮油产业2000多亩,和发展以蜜柚、沃柑、耙耙柑等为主的柑橘产业700多亩。由于生产条件改善,亩产增收在200元以上。”红星村党委书记杨大民说。

  近年来,梓潼县通过不断实践调研、政策理解,科学制定“以工代赈”项目具体实施方案,并把实施“以工代赈”项目作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重要抓手。通过入户走访、问卷调查、坝坝会等方式,加强“以工代赈”政策宣传,摸排群众务工意愿,确定参加工程建设的人员名单,优先吸纳脱贫不稳定户、边缘易致贫户、其他农村低收入群众等参与工程项目建设,带动群众稳定就业增收,激发乡村振兴新动能。同时,借助“以工代赈”项目改善道路、水利等基础设施,加快发展现代农业产业,提高土地利用率和产出率,引领群众增产增收。

  截至目前,梓潼县实施“以工代赈”项目9个,总投资3400余万元,分别在仁和、宏仁等8个镇(乡)实施,困难群众获得务工收入,当地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得到极大改善,农业产业得到快速发展。(完)

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本网或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新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本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联系方式: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采编部 电话:+86-28-62938795